李育枢博士进行“西南地区巨型滑坡形成演化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科技成果鉴定汇报

03.01.2016  21:05

 

2015年12月29日,四川省科技厅在成都组织召开“西南地区巨型滑坡形成演化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该项目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发展重点计划课题 (08109159),委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我院李育枢博士作为项目第2负责人,对该课题进行了详细结题鉴定汇报。

巨型滑坡成因机理复杂,防治难度极大,代价高昂,且难以取得良好治理效果。课题组以西南地区典型巨型滑坡实例调研和深入分析为基础,对巨型滑坡的界定和分类、形成及复活机制、地质力学模式、风险评估、防治措施适宜性和治理设计原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涉及现场调研、数值仿真计算、高性能离心物理模型试验、远程实时监测、风险评估等多种手段,先后对世界上最大巨型滑坡(汶川地震安县大光包滑坡,滑动距离4.5km,堆积体宽2.2km,最厚600余m,体积7.5亿m 3 )进行过详细调研,在亚洲最大岩土离心机试验系统上开展过多次模拟试验,运用高端设备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徕卡ScanStation2)开展过大型地质灾害现场的实时三维空间信息采集与构建。课题研究历时5年,培养博/硕士研究生8人,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其中 SCI 2篇,EI 8篇),课题提出的巨型滑坡典型形成力学机制和地质力学模式,特别是基于成因机制类型的巨型滑坡治理设计原则和合理治理模式理念等相关成果已在铁路、公路、水电、国土、民航等多个部门的大型边坡灾害防治过程得到直接运用,节约工程造价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原成都大学校长吴光教授、四川大学刘长武教授分别为主任、副主任的鉴定委员会对该项研究的创新性进行了详细审阅和鉴定,认为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巨型滑坡分级、分块滑动和锁固-溃滑机制以及治理设计原则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