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20年巨变看巴中把舞台献给群众让文化点亮生活

25.12.2013  15:37

  巴中市这二十年,就是大开放、大发展的二十年。随着巴中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巴中市提出了“两强”战略(一手抓经济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一手抓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强市”),针对巴中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市文广新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文化馆的全面指导下,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全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根植于巴中大地,充分汲取民间文化养分,发挥聪明才智,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在全省异军突起并跻身前列。   【上篇】 凝心聚力百花齐放   南江县文化馆   南江县文化馆始建于1951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建设于2010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该馆拥有使用面积2600平方米,其中设有办公室、辅导培训中心、群文中心、非遗中心等部门,目前在编职工人,临聘人员2人,最高学历研究生,本科学历7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省、市、县文化主管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表扬,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南江县文化馆连续举办了三届民歌大赛;在南江职中举行了主题为“传承·记忆”国家级非遗项目“巴山背二歌”进校园启动仪式;承办了三届巴中市老年人运动会——健身秧歌(腰鼓)大赛;筹划、组织、编排了主题为“梦回米仓”的民俗文化节目;参与举办了十届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的游客巡回演出;组织、策划了“歌唱南江”群众文化推进会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承办了南江县首届舞蹈·器乐大赛;协助南江县纪委举办了“中国梦·清风颂”廉政文化文艺演出;承办了十一届四川光雾山红叶节开幕式。   非遗保护稳步发展   南江县文化馆协助县政协完成了迎接全国政协组织的38位专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联络官一行对米仓古道考古调查;配合县政协文史委对南江境内米仓道的线路、遗址、遗迹等进行了历时12天的全面探寻,行程500余公里,拍摄图片资料1000余张,影像资料60多分钟,撰写了《揭秘米仓道》一书;完成了南江县第4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分别是《桃园豆腐干》、《爨坛戏》、《张氏师古正骨术》省级项目和《说春》国家项目申报工作。   创作工作成绩显著   油画《二十三勇士》、《烤炙图》,国画《织布图》、《武王伐纣》等美术作品陈列于红军纪念馆,为文明新村设计创作壁画6幅;编写整理了南江地名故事20个,红军故事10余个,创作了歌曲《劳动号子》、《敬酒歌》等,整理《南江民歌集萃》一本;资助编撰的26集电视剧本《穿越》、《霓虹闪烁》均已出版。选送的中国画《翠竹》获“首届巴中市老年艺术节美术书法作品展”一等奖;中国画《巴山烟云》、《清风亮节》,书法作品《天道酬勤》入选巴中市廉政文化美术书法作品展;油画《杀猪》入选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非常梦想”书法美术作品展。   平昌县文化馆   平昌县文化馆始建于1987年,1992年进行了维修和扩建,2007年首次被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省一级文化馆,现有在职人员42人;现有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馆内设有文化活动室、美术书法室、舞蹈排练厅、声乐排练厅等文化活动厅(室)6间,还有丰富的文化广场群众活动,满足了全县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开门办馆送文化免费开放为大家   近年来,平昌县文化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开设少儿舞蹈、美术、器乐培训班,组织社区、乡镇文化站、业余文艺团体进行培训学习,安排文艺骨干包片辅导等,累计服务人次达4万余人。   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2012年开展“喜迎十八大”广场群众文化展演、中老年拳剑操比赛及美术书法摄影展等;2013年上半年举办“歌唱家乡·共建共享”社区歌咏比赛;10月启动了首届乡镇文广站片区群众文艺展演活动,驷马、坦溪、兰草、五木、灵山、得胜、元山、粉壁等八个乡镇文广站参加交流展演。   文艺创作、馆办刊物百花齐放   《平昌文艺》在全县文学爱好者的支持下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创作了《相亲选夫》、《之前》、《风物镇龙山》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精品。反映平昌地域特色的《平昌文化》系列丛书也正在组稿出版中。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翻山铰子》舞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巴人酿造——江口醇酒酿造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同时成功申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5项,建立第一、二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舞蹈、民间绘画、民俗、民间手工技艺、其他等7大类,157项。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项目《巴山老腊肉腌制技艺》、《巴河风干鱼技艺》、《柳洲民歌》。其中,《翻山铰子》舞经过平昌县文化馆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和再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该舞2005年参加第三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获“金奖”;2006年参加由文化部在浙江舟山举办的中国锣鼓大赛获“铜奖”;2007年获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比赛群星奖;2007年参加四川省“新农村·新农民”文艺调演获三等奖;2008年11月代表四川省参加在苏州举行的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获“银奖”,并随后进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同年12月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7频道《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专题文艺晚会·热土》的演出;2007年、2009年连续两届应邀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巡游和展演;2010年8月参加中国·上海“世博会”四川周文艺演出和巡游;2011年参加了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并获“金土地奖”;2012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7频道《乡约》栏目在南江的节目录制;2013年8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节目选拔;2013年9月参加首届四川省群众广场舞比赛获一等奖。   通江县文化馆   通江县文化馆自解放初设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文、博、图三馆合一,直到1982年单设。1998年,首次通过评估定级为三级文化馆。现有馆舍面积3000余平方米,内设办公室、编辑部、财务室、档案室、舞蹈排练室、音乐室、美术室、多功能培训室、书画培训、文艺创作室等部门;设领导职务6人,现有职工20人,大专以上学历15人,高级职称2人。   组建基层业余文艺组织   通江县文化馆组建了舞蹈队、锣鼓队、秧歌队等120多个,遍及城乡,还建立了文化大院,文化示范村等文化中心320个。组织参加各类文艺演出组织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天府情深”四川省群星奖音乐舞蹈大赛暨农民工文艺调演荣获二等奖;参加省广电系统迎新春文艺调演荣获二等奖;组织编排王坪烈士陵园开园大型音舞诗《活着》文艺演出;举办了两届通江县民歌民乐大赛等。   办文学、音乐、摄影等培训班   据统计,通江县文化馆每年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近百次,培训文艺骨干5000余人,这些文艺骨干已成为全县城乡各地文化活动的骨干和领头人。弘扬民族文化挖掘优秀文化遗产2005年完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通江方言等521个项目成为通江首批县级保护名录;经巴中市认定4个市级保护名录,并申报省级保护,其中《十里坪》、《月儿落西下》、《通江石雕》被批准为省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申报《通江银耳传统生产工艺》省级保护项目。   积极创作文艺精品及创办馆办刊物   《通江文艺》出刊42期,该刊吸引了大批文艺爱好者,创作各类艺术作品上百余篇(幅),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展演上百篇(幅);收集整理编撰了《红军故事》、《红军歌谣》。   恩阳区文化馆   恩阳区文化馆恩阳区文化馆于2013年4月成立。   今年5月以来,该馆精选部分群众文化活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余幅,土陶、泥塑实物作品20余件并免费开放参观。举办了“恩阳古镇”摄影作品展,选送作品236幅,经专家评审,遴选优秀作品60余幅进行展览。顺利完成了“三会”演出任务,参演单位10个,演职人员300余人,节目14个。举办“文化遗产日”宣传展演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组织来自恩阳各地的“非遗”项目10余项,传承人40余名。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参与演出人员100余人次,惠及观众达3000余人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打造了“相约古镇”文艺演出、“义阳山合唱团”、“恩阳歌手大赛”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并在逐步实施。   邀请专家创作了歌曲《早晚恩阳河》、《恩阳古镇》、《我的大恩阳》、《情爱义阳山》;该馆音乐人才创作歌曲《恩阳河》和《相约古镇》;承担了《魅力恩阳》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   经过半年的努力,对全区非遗资源十个大项,97个小项进行了统计,初步建立了“恩阳区非遗资源数据库。目前,已将“印花布制作技艺”和“提糖麻饼技艺”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巴州区文化馆   巴州区文化馆位于巴城大堂坝魁星楼巷2号,现主要设有群众文化研究室、非遗办公室、《巴州文化》编辑部、书法美术培训室、舞蹈排练厅、设备保管室、服装保管室等。   组织创作作品有:2012年《山里的婆娘爱打赌》、《做朴实感恩的人》获文化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全国优秀词曲竞赛活动”一等奖;《闪婚》获小品类区级一等奖,《八月的箫声》获散文诗歌类区级二等奖,《脚下的路》获摄影类区级一等奖,《家训》、《民族之魂》获书法类区级二等奖、优秀奖。2013年四川清音《摘海棠》获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省级三等奖,《秋娃娃》获省级一等奖,歌曲《中国梦甜甜》在“2013美丽中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全国总决赛评选中获金曲金奖,四川清音《中华医药》参加全国第十届艺术节获演唱金奖。   另外还开展了各类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巴州文化》已发行6000册,在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也初见成效。   【下篇】 为群众服务 为时代服务   巴中市文化馆坐落于市政广场西侧,成立于1994年,现有馆舍面积4672方米;馆内现有编制10人,在职10人,退休2人。设馆长、副馆长各1人,业务骨干5人。大专学历5人,本科学历2人。其中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3人,助理馆员3人;内设行政办公室、财务室、非遗办、群文研讨室、培训部、辅导部、群文创作室、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戏曲工作室,机构设置健全。   市文化馆在省、市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热忱关怀下,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认真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分层次地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并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更优质、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为繁荣巴中地区的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群文活动精彩纷呈   市文化馆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展览活动,组建了红叶老年合唱团、红叶女子合唱团、红叶民乐团等文艺团体;开展了“千人广场舞”培训;积极开展拉丁舞培训活动,培训群众1500余人次。“千人广场舞”、“拉丁舞进广场”、“红叶合唱团”已经成为我市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其影响逐年扩大。同时,向社会免费开放了音乐、美术、舞蹈、摄影、书法等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等。全市年均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200余场次,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机关、进农村、进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开展文化讲座100余场次,办流动舞台、书法、美术、摄影展30余场次。   精品创作成绩斐然   近年来,巴中新创作文艺作品1500余件,获国家、省级以上大奖20多个,10多件作品在国家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四川清音《开学第一天》、舞蹈《翻山铰子》、小品《斗地主》和《巴山背二歌》等多个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群星奖、全国农民文艺汇演银奖、四川省群众音乐舞蹈大赛创作金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最高奖、四川省“群星奖”一等奖等奖项。   2013年,四川清音《中华医药》、小品《生活的味道》成功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决赛,最终《中华医药》高票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大奖。四川清音《秋娃娃》参加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暨第二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决赛获第一名。原生态民歌《巴山背二歌——打一杵来唱支歌》获第十一届中国西部民歌赛全国金奖。歌曲《有个地方叫巴中》网络点击率达30多万次,深受群众喜爱,现已广为传唱;《巴山红军魂》作为全省优秀节目参加全省群众文化优秀节目惠民展演活动。   非遗保护扎实有效   巴中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全部6个大类,169个子项。全市多次开展“非遗”资源普查,调查项目1043个,文字记录865万字,拍摄照片2076张,录音记录117小时,录像记录115小时,普查中共收集实物资料101件,已登记实物资料304件,成立了《巴山背二歌》、《爨坛戏》、《巴山民歌》等4个高度濒危项目传习所,建民俗博物馆和相关专项博物馆6个,展呈相关实物近4000件,形成文字资料93册,影像资料58盒,电子资料17G,其他资料5件。《翻山铰子》、《巴山背二歌》已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83项。公布国家、省、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239名,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名录链条。另外还多次组织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先后获得了“太阳神鸟”铜奖、银奖等荣誉。   【结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文化强省建设战略机遇,今年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和推动巴中“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努力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巴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但巴中仍属于“文化沙漠”地区。一方面,巴中存在文化事业发展不均衡、文艺人才结构不合理、作品类型与题材单一、专门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等短板;另外一方面,巴中历史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待开发的历史文化宝库,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何有效的发挥巴中地区的后发优势,抓住战略机遇推进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值得总结经验,深入思考。把文化重视转变为文化作为,把文化符号转变为文化品牌,以此来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发展意识。   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主导作用的根本保障下,为进一步弘扬巴中文化特色,打造巴中文化品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巴中市文化馆将继续紧密团结各县(区)群众文化工作者,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