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芦山·30人讲述3年巨变]刘浩:让思想脱贫发挥自身潜力

17.04.2016  13:59

 

 

雅安市雨城区凤鸣乡顶峰村“第一书记”刘浩。

   “探索新路子 展示新形象

  “春满芦山·30人讲述3年巨变”系列报道

  刘浩:让思想脱贫发挥自身潜力

  (记者 漆奇) 4.20”芦山强烈地震过后,灾后重建工作也随即展开。2014年9月,雅安市林业局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刘浩被派驻到雅安市凤鸣乡顶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帮扶工作,这一待就是近两年时间。

  “两年时间要说村上最大的变化,还是在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上,经过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改善,现在老百姓有了信心去发展,愿意去发展,从等着被脱贫到我要去脱贫,老百姓的思想已经从被动变主动。”刘浩说,脱贫的目的是挖掘生产潜力,发挥老百姓自身潜力,这才是扶贫的本质。

   摸清村里底子真抓实干 筹资修路带头示范

  2014年9月,刘浩到雅安市凤鸣乡顶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只有摸清村里的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找准‘症结’所在,才能尽快打开局面。”刘浩说,“顶峰村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326户农户,农业人口770人,是个传统的农业村,村民观念保守,发展意识不强,全村贫困户51户,贫困人口136人,2014年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制约顶峰村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思想观念保守、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支柱产业。

  刘浩在摸清顶峰村基本情况后,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座谈,召开院坝会,组织群众去汉源、名山、合江等地参观学习藤椒种植、茶叶管护等技术,开阔眼界,逐步统一了群众思想,理清了工作思路,确定了“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以藤椒、茶叶、雪梨三大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重点,力争2016年实现摘帽脱贫”的发展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提升产业首先就要解决道路运输问题,以前村民上山采茶来回就要5个小时,道路通了以后只要1个多小时,节省的时间能让村民多采半斤春茶,一天就能多赚几十块钱。”刘浩说,提升和改善顶峰村基础设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项目和资金,为此他带领村干部实地勘察,设计规划道路,并到相关部门争取通村公路和生产便道建设项目。为缓解资金压力,项目实施中,刘浩带着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积极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自行清场、调整土地。那段时间刘浩和村民们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忙活在修路的工地上。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目前,顶峰村已筹资278万余元资金完成了8公里的主干道建设和茶山路及生产便道断头路水泥便桥修建等,建成了以通村公路为主、生产便道为辅的道路交通网络,为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顶峰村还完成了“农网改造”和水管、天然气管道入户铺设,解决了全村多年来的出行难、用水难、用电难的问题。

   打造当地特色支柱产业 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以前的传统农业留不住年轻人,村里劳动力不够,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现在我们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刘浩说,为了更好的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他和村两委决定利用村内土地资源优势,把种植藤椒、茶叶、雪梨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提出了打造“三个千亩”产业的发展目标。

  为此,刘浩还特地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农业局等部门的专家到顶峰村对三大产业发展进行现场指导,发动村民成立了雅安“山妹子”藤椒专业合作社,动员10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覆盖了全村所有贫困户。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牵头成立了顶峰村产业党支部,采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员+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党支部指导专业合作社开展工作。

  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目前,顶峰村已发展藤椒1160亩,预计2017年投产,每亩净利润可达8000元。同时还引导村民完成2000多亩茶叶、1000多亩雪梨的技术改造和规范管理,逐步实现“抱团”发展,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2015年顶峰村人均收入增加700余元,完成了13户43人的脱贫任务。

  “让老百姓先从思想脱贫,才是我们扶贫的本质。”刘浩说,全村组织召开了“自力更生”、“脱贫争先”、“感恩奋进”教育活动,将“扶贫”向“扶智”上转变,引导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教育引导村民自觉革除陋习。

  “下一步我们还将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争取通过多种形式的产业发展,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刘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