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院学子聂晨曦:红色信仰在心中

20.11.2013  14:24
作者:魏成亮 张洋 莫梁焕 来源: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

  
  “驰骋在这片黄土地,好像飞一样……我的祖国,我的亲娘”,这是聂晨曦平时有感而发所创作的诗歌。秀气的名字背后是一个壮实开朗,戴着平框眼镜的邻家大男孩形象,他是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水电专业12级的聂晨曦。

   “老红军向我行了一个军礼”

  从2012年末开始,聂晨曦便相继寻访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又去了雅安市政府,希望能在民政局找到雅安老红军的资料。第一次前往民政局的时候,聂晨曦把自己的学生证身份证掏出来了,结果工作人员对他说,不行!还得要学校方面的介绍信。直到第三次,在雅安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了解到了在雅安市雨城区现在唯一在世的老红军、现年93岁的郑瑛老人。

  老人家年事已高,同时卧病在床,今年4月6日,聂晨曦终于在雅安市中医院见到了郑老。

  “开始,我怕老人家以为我是那种作秀走场的观望者而排斥我,结果老人家的语气很温和,我心里就不像出门时那么紧张。”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聂晨曦心里多少有点忐忑。

  听了聂晨曦的来访目的后,老人家还有点小开心,虽然他干瘦的身子躺在病床上不时地会颤抖,吐字也有些含糊,但是老人家却很亲昵地和他拉起了家常。

  初次交谈,便长达两个多小时。在聂晨曦将要离开,走到门口的时候,老人家坚持要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抬起颤颤巍巍的手,郑重地向他行了一个军礼状,那时老人的眼神瞬间特有精神。“老人家的手掌已经不能伸直,青筋有些突兀,我被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了,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下来。那是一个鲜活的军魂。”

   “我来‘监督’老红军吃饭”

  从那以后,聂晨曦每周空闲时都要去医院看望老人家,一直持续至今达半年之久。渐渐地,聂晨曦和老红军建立起了一份别样的友谊。郑老红军和聂晨曦娓娓的谈起12岁时参军的经历,那时他一无所有,远远地看见红军部队的旗子飘着,让他心里很激动,身上只披着件破褂布就毅然参加了红军,从此跟随红军队伍万里长征。艰苦的时候,他就把身上的牛皮带煮来吃,幸运的时候可以在荒野山上找来没毒的野菜、树根煮着吃,同时还要戒备敌人的攻击,不少同伴在路上牺牲了,累、苦、饿、冷、病伴随着他们,能吃上一顿野菜心里可以开心好久……在聂晨曦看来,这些以前只是在课本看到的文字或在影视里听说的故事,如今真实地展现在面前的时候,让他难以言表。

  有一次,聂晨曦去看望老人家刚好是饭点时间,护理人员正在喂老人家吃饭,他不怎么吃,吃了两口就吐出来,老人家一个月才解手三次,不吃东西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老人家的女儿也着急。聂晨曦便伏到老人家耳边劝:老人家您这么辛苦当红军打下来的江山,多么艰苦都挺过来了,现在时代这么好,您要保持身体的健康才行呀。身边的护士也鼓励说,“老红军,你看人家学生都这么多次来看您,关心您的身体,你也要为自己着想”。一番话,还真让老红军多吃了几口。从那以后,聂晨曦都在饭点的时间去,在老人家吃饭的时候他和老人家聊聊,老人家不想吃饭的时候,也顺便“监督监督”。一来二去,彼此的关系更加熟络,老人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小伙子。

  今年暑假期间,聂晨曦放假回家后,仍时常打电话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开学初,医院已经向老人子女下了病危通知,老人家嘴里还时常含糊地念叨着聂晨曦的名字。得知此消息,聂晨曦天天去探望老人,希望可以给老人带去一些宽慰和温暖,同时也希望老人家的身体能有所好转。

   “我们都要为国家发展而奋斗”

  其实,早在高中时期,聂晨曦就广泛涉猎马克思的书籍及共产党方面文献,对军人,对党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曾立志作为一名军人,后来高考由于分数原因,无缘军校。来到雅安后对雅安的“红色文化”很感兴趣,在学校校门前的雅安烈士陵园参观的时候,他仔细地点数过那里革命先烈的墓铭,其中有二十几座是无名烈士墓。“当看到那些无名烈士墓的时候,我内心里非常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大一时候,聂晨曦选修了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党总书记向兵的课,课后时常和向兵交流有关党史军史的故事,自己时常会创作一些小诗表达内心的情感。由于从向兵那儿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党建及雅安的“红色历史”,他心里要拜访雅安在世的革命老前辈的想法便更加强烈了。

  同当下众多同龄人所关注的热点不同,他为何如此热爱研究“红色”历史?聂晨曦诚恳地说,老红军的经历让他亲身了解到更多精神和力量,也让他愈发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共产党,敬仰我们的军人。他的内心一直记着郑老说的一句话: “作为学生,现在遇到的困难永远无法与红军遇到的困难相比”。这句话一直鼓励他去克服各种的困难向前奔。他说;“即使在相对和平的当下,我们仍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做过的努力牺牲,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为国家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