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工程质量5大“顽疾”

07.09.2015  11:48

 

  本网讯  进入9月,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已经进行一年了,各地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部署和要求,积极行动,向着治理目标迈进。其中四川省21个市州结合当地实际,对“无序”工程、“短命”工程、“违法”工程、“转包”工程和“瑕疵”工程五大工程质量“顽疾”进行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顽疾”一 “无序”工程

  症状

  ●在城镇化加速进程中,受城乡二元化结构制约,城中村、工矿企业住宅区和农村建房没有纳入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导致建设监管缺位、法规缺失。房屋建在哪儿、怎么建、建多大,都由住房者说了算。

  ●建房过程随意性强,无规划选址、无地质勘探、无建筑设计、无施工图纸、无专业施工队伍、无工程管理和质量验收等重要环节,处于无序建设状态。

  药方

  四川采取“四立”措施,4道“防火墙”环环相扣,治理“无序”工程。今年上半年,实现了全省报监工程监管到位率100%,工程质量合格率100%,重大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立法。对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监管机构、法律责任追究等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农房建设基本程序。从管理和制度上提供法制保障,出台《四川省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四川省农村住房自主建设管理办法》等法规性文件。

  ■立规。建立健全规章,修订《四川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四川省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房建设安全选址技术导则》等规则,打破“城乡二元分离”的管理模式,将农村分散自建房屋纳入监管范围。把农房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乡镇村建设管理机构和机制,落实农房建设监管指导职责和分工。

  ■立制。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建立四大制度,即实行工程项目及各方责任主体信息公开制度、建筑工地远程视频监控制度、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诚信信息记录制度、五方责任主体法人授权和项目负责人承诺制度。

  ■立标。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为了贯彻落实科学规划理念,对地方党政领导、主管部门和设计单位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达1000多人次。出台《关于审视和完善城乡规划的通知》和《工程质量标准条例》,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导则》。开展“多规合一”和百个美丽新村建设试点工作,以达到用样板指导全面的目的。

  “顽疾”二 “短命”工程

  症状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个别房屋瞬间垮塌。在废墟现场,救援队队员难抑愤怒——“混凝土里是铁丝,根本不是什么钢筋”。承建方偷工减料导致产生“豆腐渣”工程。

  药方

  四川对“豆腐渣”工程深恶痛绝,亮出“四把利剑”,追责终身。

  ■定岗定责。在工程开工前,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署授权书,明确负责人。同时,按不同岗位工作职能,制定各单位项目负责人《责任书》,明确应当承担的质量安全责任及相关的行政处罚,警示其应承担的质量责任终身责任。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上述五方将追责。

  ■实名挂牌。为让终身追责“有据可查”,建筑工程竣工后,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参建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姓名。

  ■建档备案。建立负责人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竣工验收后移交住房城乡建设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存。

  ■质量追踪。在项目竣工时,全省各地建设单位设定专门质量投诉站,安排专人接访业主质量投诉。明确规定从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为“质量追踪”阶段。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每4个月对本辖区在建工程进行一次全面质量追踪检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每半年组织一次全省质量追踪大检查,不定期质量追踪暗查,确保质量“100% ”落到实处。

  “顽疾”三 “违法”工程

  症状

  锦绣花园别墅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成都中心城区建设的第一批别墅项目,共有75栋砖混结构的独栋别墅,推出后迅速售罄。然而,近十年间,其中的38栋别墅逐渐“变粗”、“变胖”、“变高”,出现违规扩建、拆建、重建和侵占公共绿地行为。二层别墅几乎全部“升级”为三四层;200多平方米的室内面积,增大到400 800平方米。一个200平方米的儿童游乐园也被违法建筑占用了。

  药方

  四川以锦绣花园别墅违法“变身”为反面典型,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除害”活动,治理“违法”工程。

  ■严查处,零容忍。按照“零容忍、重实效”的要求,以安全隐患排查为抓手,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盲区,堵塞监管漏洞。截至目前,全省共排查建筑工程项目16000多个,涉及12000多家建设单位、14000多家施工企业。查处存在违法行为项目494个,排查出各类隐患3400余处;下发监督执法检查整改单5308份、行政处罚书156 份,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91起。对467家严重违法违规或资质严重不达标企业实行了重点监督复查,对664家企业的施工资质证书予以吊销。形成了事事有规矩、处处有监督、关关有哨卡、时时有警示的工作环境。

  ■严执法,全覆盖。违法建设的横行,给国家土地管理、城乡建设、房屋管理等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使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相关管理工作陷入被动,不利于政府依法治理,服务群众。出现此问题,暴露出执法部门和管理机构的漏洞,是严重的失职和不作为。对此,四川在整顿机关作风中,要求做到“四个凡是”,即凡是要求群众知道的“”,执法部门和管理机构要“”;凡是涉及全局性工作的“”,执法部门和管理机构要“”;凡是本职岗位常用的“”,执法部门和管理机构要“”;凡是要落地执行的 “”,执法部门和管理机构要“”。同时强调工作中“五不一坚持”,即不讲情面、不顾面子、不打折扣、不走过场、不留后患和坚持持久战,保证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严监管,信息化。为了有效防止出现违法建筑,四川实行建筑工地远程视频实时监控。在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全面推行数字化监管,对建筑工地整体及重点部位的形象进度变化、质量安全等24小时不间断地动态录像,供管理部门、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调用、查询。同时,要求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等主要管理人员必须在职在岗,实现全过程、不间断的动态监管,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顽疾”四 “转包”工程

  症状

  建筑工程项目存在转包、分包和挂靠等违法行为。

  药方

  ■从源头抓起,做到“真、准、狠”。

  对投标者要“”。现实的情况是投标人之间进行围标、串标,互相约定提高或压低报价,而获取中标资格,使招投标成为徒具形式的空壳,无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破坏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

  对中标者要“”。现实的情况是不具备资质、能力的人(自然人或法人),借用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企业资质,并以其名义进行投标,中标后直接将工程交给挂靠人。

  对违标者要“”。现实的情况是标前与标后在管理上的脱节,让“挂靠、分包、转包”等违法行为有空可钻,由于国家的《招投标法》仅局限于整个投投标活动,招投标的行政监督,也只涉及到招投标的各个环节,致使建筑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上存在漏洞。

  ■百天自查自纠行动。2014年11月,四川在全省开展为期100天的自查自纠行动。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转包、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有此类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除依法给予处罚、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撤回登记证)、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证等相应处罚外,还按《四川省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规定,采取计入不良行为记录、限期不准参加招投标、重新核定企业资质、不得担任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等行政管理措施。

  通过自查自纠行动,成都共排查建筑工程项目 1158个,45个项目和企业存在违法行为,其中转包项目4家、违法分包项目12个、挂靠项目2个、其它市场违法行为项目27个。对此,分别采取了限期改正、停业整顿、罚款等行政措施,罚款总额为94.6万元。南充共排查建筑工程项目848个,对12个存在违法行为的项目罚款37万元。

  “顽疾”五 “瑕疵”工程

  症状

  常在工程质量中被忽略的“瑕疵”,比如房屋渗漏、裂缝、抹灰层松软等常见投诉问题。据调查,隆昌县星星花园安置房出现“楼裂裂”,盐亭县安置房使用“问题建材”质量问题频发,成都猛追湾世茂城项目因“瑕疵”问题被诉141起。

  药方

  如果说“无序”、“短命”、“违法”和“转包”工程之“顽疾”是“老虎”,那么,在工程质量中常被忽略的“瑕疵”则是“苍蝇”。对工程质量“顽疾”,四川像“反腐”那样,“老虎”与“苍蝇”一起打。

  ■质量讲堂进工地。绵阳市开展质量大讲堂进工地活动。质监站专家来到工程质量好的长虹国际城项目现场,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及施工单位一线代表近300人共同探讨交流经验,专家们从技术施工、材料组织、现场管理等多个层面,讲授如何最大限度地防止质量“瑕疵”问题,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而实际的质量安全课。

  ■控制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自贡市印发《关于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的通知》,着重事前、事中质量控制,强化过程控制和中间验收环节,治理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工程质量水平有效提升。

  ■重点治理影响主要使用功能的常见问题。眉山市强化工程实体质量安全隐患治理,将渗漏、裂缝、回填土下沉以及水电安装、节能保温等方面影响主要使用功能的常见问题作为治理重点,共开展质量安全检查 48次,抽查1060次,受检项目470个;发现问题(隐患)1220处,发整改通知910份,整改率100%。(薛学轩 张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