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立足地方 突出应用——四川工商学院实施“四大工程”助推转型发展

09.04.2018  11:21

        日前,中国教育报社关注了我校的整体转型工作,并将稿件刊发在4月9日的《中国教育报》12版,全文如下:

        四川工商学院自2016年6月以来,推进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将办学方向转移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校地合作协同创新上来,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力推进“四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被四川省教育部门评为整体转型发展改革优秀单位。

以服务为宗旨  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程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的基本特征,也是四川工商学院转型发展的典型经验。

      1.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学校积极与眉山市科技、教体、人社、农业、工信及各区县科技部门签订科技创新联盟战略框架协议,成立了四川工商学院三苏文化研究所、竹编产业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等。与中国人民银行眉山中心支行等5家单位和企业共筑研究与服务平台。2017年,学校完成眉山市社科联项目3项;市科技部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项;与眉山签订横向合作服务协议5项。眉山市科技部门等单位支持纵横向科研经费超过百万元,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学校研发的9个应用型科研项目入驻天府新区“视高”工业园区,获得地方政府部门的专款资助。项目建设已为企业产生了经济社会效益。
        学校还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主动对接眉山市竹编产业,专门成立竹编研究所,面向国际举办竹编产业订单班,联合培养竹编产业国际型应用技术人才。在“一带一路”东南亚竹艺文化发展联盟会上,学校荣获“一带一路东南亚竹艺文化发展联盟副主席单位”荣誉称号。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校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与2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专业全覆盖。建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78个,其中省级3个。与澳大利亚Altium公司、德国SAP、富士康等公司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20个,还建有“生产型”工作室15间。2017年,学校与眉山市各行各业签订建立合作培养人才协议80余项。
        学校以典型引领,实现校企深度融合。2015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学校与中兴通讯共建国家教育部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是四川省仅有的两个基地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在ICT基地实验室建设、对外培训工作、校企师资培养、学生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企还依托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共同建设“企业培训平台”,吸引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学生来基地实训。 

以应用型为特色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按照转型发展的方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即为地方中小微企业和生产一线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较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师”字型应用型人才。

      1.对接地方产业,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学校主动对接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和天府新区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现有工科(5个门类,9个专业)和商科(5个门类,10个专业)为依托,努力打造“崇工重商、理实兼优”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并建立学科及专业规划、申报、退出、评估等新机制。2017年新增应用型专业4个。3个获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9个专业开展校内评估,4个专业获民办高校特色重点专业建设资金。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能力和知识结构,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完善学分制建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立课程审核、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吻合度。进一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探索“定向定点培养”“分段教学”“工作室训练”“师徒制”等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合作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3.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落实“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修订教学工作规程和课堂教学建设细则,建立教学大纲核准、备案和发布制度。以“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校”三级组织讲评课和集体评课活动。开展“教考分离”和毕业论文(设计)及试卷外审的试点,规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实施、答辩等全过程的管理。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推行“N+1”考试改革,对符合条件的课程进行混合式(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网络视频等)教学方法的试点。

      4.推进教学督导“四个转变”,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制定了《四川工商学院教学督导管理办法》,推进学校教学督导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学督导思想观念的转变、督导工作思路的转变、督导层次范围的转变、督导行为方式的转变。学校建立适合四川工商学院系统而闭合的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施办法,成立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院系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规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修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保证教学运行的平稳有序。进一步完善自我评估制度,并将其结果与教师晋升、奖惩、绩效、聘用挂钩。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 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学校从源头入手,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学校整体转型试点重点项目,采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等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2017年,在眉山校区新建大学生科创实训园,面积1万多平方米。园区具有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第二课堂五大功能。在成都校区建有创新创业俱乐部1个,面积2000余平方米。2017年,四川工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被评为“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2.创新模式,着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成立创新创业中心,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开展政策宣传、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专利代理、法务咨询、创业指导、项目推荐、创业投资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学校创新创业俱乐部在孵项目共计53个。2017年,学生创新发明获得专利50余项。

      3.学分激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制定《创新创业与实践学分认定与积累转换管理办法》,增加实践创新学分,设立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冲抵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或实践项目的学分。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增加到25学分。

      4.创新机制,“教赛一体化”育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赛一体”,将各类学科竞赛嵌入实践教学中,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课堂相结合的学科竞赛机制。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教育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门主办的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获奖800多项。2017年,学生团队在中国第二届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特等奖,获得主办单位、眉山市共青团组织、学校等奖励共计22万元。

以创新机制为动力 切实推进改革保障工程 

      学校不断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保障能力,夯实转型发展的根基。

      1.建立组织机构,提供经费保障。学校高度重视转型发展改革,专门成立了董事长王六章、校长夏明忠任组长的整体转型发展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并明确职责任务。为保障学校转型发展改革,学校按照川教〔2015〕17号文件要求,配套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试点专项经费。2017年,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改革。另投入300余万元,专项用于重点改革项目建设,并对改革重点项目实行立项奖励。 

      2.注入新动力,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组织传承“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励志弥坚”工商精神的实践活动,进行我是“工商人”教育大讨论,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为学校转型发展改革注入新动力。

      3.推进人事配套改革,激发改革内生动力。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按照转型改革要求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科、专业、年龄等方面的梯队建设。同时,按照“三个打破”的原则完善薪酬制度,落实绩效考核、教师业绩评价、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工作,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内生动力。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新的工作机制。学校为转型发展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管理重心下移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规范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改革,建立专项议事制度、项目监控制度、项目评价制度、风险预警机制、督查通报制 度、考核奖励办法等制度。 

      学校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典型经验,被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编入《四川省综合改革阶段性成果集》,在全省、全国推广,提升了四川工商学院转型发展的社会影响力。 (胡雁  林晓波  罗恒宇)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