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造才 “输血”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

15.03.2017  22:34
      从2014年开始,全省高等院校开始转型发展,国家要求地方性高等院校要逐步转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来。地方性高等院校在经历了“同质化”发展的盲区后,开始另辟蹊径,依据地方自身特色来办学。 
      在转型发展中,很多高校意识到落地造才尤为重要,依据地方特色办学,“输血”地方经济,才能在转型发展中实现突破。新落户眉山的地方高校——四川工商学院的发展有没有结合地方特色来设计?具体发展规划又有哪些?结合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四川工商学院院长夏明忠。
  培养“三型”人才     满足学生求学诉求  
      “立足培养‘三型’人才,是我们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正在走的一条路。”夏明忠说,所谓“三型”即“应用型、地方型、职业型”。
      地方本科高校为何要培养“三型”人才?夏明忠表示,这是满足学生求学诉求的一种选择。学生的诉求有三种:第一,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要听好课,学好专业;第二,要学到东西,所谓东西的衡量有两种,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缺一不可;第三,学生出了校门要找饭碗,99%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就业。
  与地方搞好对接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紧紧围绕“三型”培养人才,最终要落到地方上,因此如何和地方经济发展搞好对接成了关键。 
      从学院的人才培养角度来说,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对接眉山的行业或者企业。要实事求是,根据地方实际,地方需要什么,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
        “地方高校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要与地方生产对接。比如我们学院的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就应该和眉山的中小微企业搞好对接,这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夏明忠说。 
      夏明忠认为,除此之外,地方高校的教学内容还要与地方企业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对接。打个比方,同样是电子商务专业,同样的教材,不同学院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就应该有区别,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在学习此类专业时,可能更注重理论,今后成为此类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而地方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就应该更多地选择眉山企业用得上的。 
      最后,整个培养的环境要与今后就业的环境对接一致。例如实践环境,以前学生只能在实验室搞实验,现在鼓励学生走出去,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和市里的旅游景点搞好对接,模拟地方旅游搞好教学。 
      “和地方经济发展搞好对接是学院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夏明忠说,从2014年开始,全省高等院校开始转型发展,四川工商学院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试点单位,其中重要的发展路径就是要转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来。
  雄厚教研团队实力     支持眉山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和地方经济发展搞好对接,为地方经济服好务,如果没有好的服务资源就是一纸空谈。四川工商学院在教研团队建设上有哪些优势?教研团队取得的具体成绩有哪些? 
      据夏明忠介绍,学院教研团队实力雄厚,现有硕士373人,博士28人。学院在科技研发上已经取得了77项成果,涉及文化艺术、音乐美术、广告设计、汽车服务、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等方面。学院取得专利17项,涉及汽车服务,信息技术、能源利用、声控装置、通信服务、生活用品等方面。学院在研项目13项,涉及汽车装置、网络信息、产业开发、程控装置、文化艺术、无线电遥控等方面。 
      “目前,我们学院成功举办了‘眉山市第一届幼儿园园长论坛’,与眉州监狱共建了‘警示教育基地’,开展了眉山市‘服务老人’主题活动,举办了社区综合治理骨干培训班等。此外参加眉山市泡菜节、竹文化节等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5000人次。”夏明忠说。 
      就在前不久,学院与市科技局、教体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经信委及市内各区县科技局签订了《眉山市科技创新合作联盟战略框架协议》。 
      下一步,学院将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需求目标,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等应用性技术研究工作。与企业开展科技成果供需对接,选取并推荐适合眉山主导产业发展的优秀科技成果,发挥并延伸引进优势科技力量,与市内的企业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学院将支持眉山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相关经营主体合作,协同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示范、推广新品种,开发推广新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开展文化合作,开展三苏文化研究、文化产业规划、“互联网+文化创意“、三苏文化产品等方面的合作、深化文化合作内涵。
来源:眉山日报 | 作者: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