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工作法助力东兴区精准扶贫

12.05.2017  14:38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东兴区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对全区人民的庄严承诺。”3月21日,在内江市东兴区委召开的常委(扩大)会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区委书记黄俊伟提出,全区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不辱使命,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把这项工作干好、把任务完成好,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丽东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6年,东兴区完成1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9%,4593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2016年国家贫困线3100元标准。2017年,东兴区还要实现黄泥村等21个贫困村退出、5293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走在东兴区的各个乡镇村落,都能看到正在为贫困户修建的新房、圈舍,过去愁眉苦脸的贫困户,如今过上了好日子。这一切,得益于东兴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断推出的“123”工作法等新举措,改变的不仅是贫困户的物质生活,更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救火英雄因病致贫 扶贫帮困让他找到生活信心

几年前,我因为动脉瘤做了手术,7万多元的积蓄花得精光。妻子也身患重病,家庭陷入绝境,一度靠借钱度日,我也对生活丧失了信心。”5月3日,阳光明媚,今年64岁的永兴镇团山村七组村民王铭双,在村里为他新建的院坝里坐着,笑呵呵地与记者攀谈。
  2015年9月起,王铭双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按照扶贫政策,为王铭双改造了危房,新建了院坝,还将为他新建厨房、圈舍等设施。“过去,我们一家的生活环境很差,人畜同居,每天无精打采、得过且过,生活看不到希望。
  据介绍,王铭双是中共党员,是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曾因英勇救火荣获部队二等军功。如今,王铭双每天的日子过得十分充实。不仅养起了鸡、鸭、鹅等家禽,还在村里的小龙虾专合社打工,每月能有600—800元收入,还种植了3.4亩经济作物,保守估计今年人均纯收入能达11272元。
  王铭双是区委副书记韩双林的定点帮扶对象,韩双林经常下村来到王家,与王铭双一家闲聊,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两人倾盖如故,无话不谈。有时,韩双林因为忙来不了,也要打电话向第一书记询问王铭双的情况。现在,通过帮扶,王铭双开始了小型特色庭院养殖,为其妻医疗救助帮扶申请救助基金,彻底解决了因病致贫的老问题。

精神面貌彻底改变 昔日贫困户想创业当“老板

51岁的高长友同是团山村贫困户,左手有残疾,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身残志坚。妻子常年体弱多病,加上他身有残疾,为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过去,一家人靠三分薄地务农为生,年收入仅2000多元,生活难以为继。
  2015年9月,高长友与王铭双一道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的帮扶让他看到了希望。村里按照政策,将其破旧的房屋进行了危房改造,并帮助他搞起了生猪养殖,现在家庭年收入轻松破万元。2016年,高长友一家实现脱贫。
  “看到村里人平时缺少休闲方式,最近我在想搞一个村民活动室,为大家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尝到了生活甜头的高长友,不满足于现状,他还想创业当“老板”。一年时间,他从曾为借不到孩子学费发愁到过上幸福日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团山村人多地少,平均人均0.5亩地,比起其他村,扶贫工作更加艰巨。该村贫困户的贫困状况,有几个共同特点。”永兴镇副镇长王景介绍,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根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四是贫困人群中大部分是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
  为此,团山村成为东兴区第一个脱贫攻坚“经常性”工作法的试点乡镇。“经常性”工作法就是“123”工作法,通过开展该工作法,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已树立起脱贫奔小康的自信,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不断开展产业发展增加收入,自觉改善人居环境,扶贫前后可谓判若两途。

123 工作法出成效 区委书记为贫困户找工作

团山村是典型的贫困村,短短一年多时间,不少贫困户不仅脱了贫,精神面貌为什么改变这么大?东兴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完全得益于“123”工作法机制,让精准扶贫的成效大大提升。
  据了解,永兴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结合本镇实际及当前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在区级帮扶领导探索下,凝练出经常性脱贫攻坚“123工作法”。通过“123工作法”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成为该镇脱贫攻坚工作领先一步的“秘诀”。
  “‘123’工作法包括长时间访贫、常行动扶贫、廉管制脱贫。”该负责人介绍,方法要求,镇驻村工作组每周定时走村入户访贫1次,帮扶单位每月走村入户访贫2次,区级帮扶领导每月到村3次。4月份,区委书记黄俊伟在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便现场办公为一户贫困户落实工作,正是得益于该工作法。
  同时,常行动通过行动践行扶贫真时效。一讲:宣传中央、省、市、区的各项扶贫政策和特效性文件精神,让贫困群众知政策、信政府、动起来、会感恩;二动:亲自动手打扫卫生,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习性,养成好习惯;亲自动口了解贫困群众所需、所求,把握群众贫困命脉,对症实症。三教:教会贫困群众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教会群众会理账、算收入;教会群众转变思维,想发展、知种养、懂市场。
  另外,以廉洁净化扶贫,以管理推进扶贫,以制度把控扶贫。一廉:所有开展扶贫工作的工作者,无论级别高低,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自费生活,不允许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干预扶贫项目、资金的正常运行,始终把廉洁放在一切的前面;二管:管理扶贫攻坚痕迹台账和资料,确保一户一册,一册一套,全方位覆盖的贫困户从开始到过程再到结束的所有资料;管理扶贫帮扶力量,层层压实责任,落实扶贫任务,保证凝聚力量,避免“庸懒散浮拖”的现象在扶贫工作过程中出现,坚决杜绝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出现。三制:完善考核制度,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每一位帮扶工作者的“德、能、勤、纪”等方面,作为提拔任用的依据;建立巡查制度,村、镇、帮扶单位、区级领导,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把巡查出现的问题严肃处理;健全退出机制,贫困户退出必须健全严格的退出程序和要求,在物质要满足退出要求,在精神上要感恩党的扶贫造血之恩,实现高满意度的脱贫工作。

五张图挂图作战 东兴区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依靠“123”工作法,团山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这只是东兴区脱贫攻坚新战役的一个缩影。东兴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7个,分布于22个乡镇。2016年初,东兴区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6421户,贫困人口18097人,贫困发生率为2.54%。去年以来,围绕2016年实现22个贫困村退出、4593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东兴区脱贫攻坚的首战告捷。
  “东兴区是内江市最早成立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区县,脱贫攻坚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市前列。”该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兴区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出台了《东兴区驻村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建设实施方案》等,签订了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书,将脱贫攻坚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我们制作了‘贫困现状图’、‘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图’、‘五个一批分类扶持措施图’、‘贫困村退出目标任务图’、‘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图’等脱贫攻坚5张图,在区、乡镇和77个贫困村分级实施挂图作战,确保了广大干部对辖区贫困现状有数、致贫原因清楚、脱贫目标明确。”该负责人称,同时积极精准创新改革,推广成效经验。在借鉴小河口镇红林村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权六化”投资收益扶贫项目。
  一场“挂图作战”的战役打下来,成效明显。2016年,东兴区完成1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9%,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到人均6元以上,硬化路指标全面达标,都建设了卫生室、文化室,互联网实现全覆盖。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村”创建工作已全面启动,实现了“一低五有”、“四个好”,并已通过了市级考核验收。完成4593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2016年国家贫困线3100元标准,且不愁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均有保障,均有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实现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并通过了省考核验收。
  华西城市读本实习记者马梦飞

张谷:我省脱贫攻坚任务总目标“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
    我是四川日报-四川在线记者,想请问张谷局长:社会非常关注脱贫问题,2016年我省脱贫攻坚首战告捷,107.扶贫与移民
坚定信心真抓实干 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新成绩
  李智勇赴广安调研中央国家机关对口定点扶贫扶贫与移民
资阳市下好“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
    一是做“活”,全市精准扶贫工作一盘棋。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