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 四川整治“散乱污”企业2.6万余户
聚焦
10月18日,2018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交易会暨中国(成都)国际绿色产业博览会、中国(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将在成都开幕。这个西部最专业的节能环保和绿色产业博览会,将集结国内外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为秋日蓉城增添一抹工业“绿”。
不久前,“2018四川节能环保品牌推广全川行”在达州举行了第三场推广活动。这也是四川加快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一次新尝试。
稳步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四川打出了组合拳。
减法
加快“散乱污”
企业整治
全省已完成整治2.6万余户,其中关停取缔1.7万余户、整改提升8000余户、整合搬迁200余户
近日,德阳市罗江区532口陶土坩埚拆除工作全面完成。这些陶土坩埚,原本用于生产玻璃纤维,大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属于淘汰类产能。拆除后,相关企业可自愿迁入当地统一规划的玻纤产业园,通过新建符合产业政策的池窑拉丝生产线和电子级玻纤布生产线,实现产业升级。“目前已有两家企业入驻,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突破4.3亿元。”罗江区经济商务和科技局副局长陈佳说。
做减法,加快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是四川工业绿色发展的一道必答题。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起草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关停取缔一批、整合搬迁一批、整改提升一批”总体要求,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完成整治2.6万余户,其中关停取缔1.7万余户、整改提升8000余户、整合搬迁200余户。
去年以来,四川将淘汰落后产能纳入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轨道,加强执法监督力度,淘汰296户企业落后产能。近五年共完成炼铁去产能525.6万吨、炼钢去产能872.4万吨,彻底取缔“地条钢”,受到国家有关部委高度肯定和通报表扬。加大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力度,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左右下降到201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加法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以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推动开展示范建设
四川瞄准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3大方向,以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在全省推动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建设。
前不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召开2018年上半年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总结汇报会,组织专家等现场把脉相关项目进展情况。2016-2018年,全省已组织长虹电器、九州电子、惠美线业等16户企业实施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得中央财政启动资金支持1.14亿元,有力带动了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绿色转型升级。
全省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绿色园区1个、绿色设计产品3种、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同时,推动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成功创建国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推动中国西部信息中心、成都高新数据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四川强化工业节能减排,组织开展千户企业节能低碳专项行动和百户企业节水专项行动,确保“十三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18%、23%以上。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攀西国家资源创新开发区、硫磷化工集中区等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培育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扩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规模,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发力高效清洁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等8个优势领域,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装备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2017年,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按照规划,到2020年力争突破1500亿元。
挖潜
“调高调优”
产业结构
加速降低“三高”产业比重,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并在区域上形成“干优支强”的产业版图
“工业绿色发展本质上是要改变过去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产出的局面,‘调高调优’产业结构,发掘新的绿色增长点,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速降低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三高”产业比重,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去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20%左右,先进制造业占比达30.9%。
大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产业体系,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
产业布局指向更明,从顶层设计构筑起产业绿色生态屏障。区域布局,更是“绿意盎然”。
“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四川工业也要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一步优化成都市、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产业布局,形成‘干优支强’的产业版图。”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在成都建设国家级中国制造2025示范市基础上,积极争创成德绵国家级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环成都经济圈重点与成都形成产业协同配套,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清洁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川南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攀西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钒钛材料等。
各市州将继续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园区合理布局,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行机制,加速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引领市州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记者 朱雪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