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利州区:为贫困户“私人订制”精准扶贫

05.08.2014  10:26

(彭富 记者王素洁)“辛苦而充实。”说起这半年参与精准扶贫的收获,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区委办干部王永顺“小有成就”,不仅让扶贫包带对象、宝轮镇苏家村贫困户苏清明有了稳定的产业收入,自己还系统的掌握了香菇种植、管护、销售、深加工知识,指导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再“盲人骑瞎马”。

  利州区是革命老区、盆周山区、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

  “年年扶贫年年贫。政府过去也投入了不少扶贫专项资金,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扶贫队伍不给力。”利州区扶贫移民局长赵荣说。在他看来,参与扶贫的主要是单位“二线干部”,对现代农业、畜牧业等一知半解,再加上缺少晋升提拔的动力,驻村帮扶不上心,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大多以失败而告终,甚至背了新债。

  为此,今年利州区以“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为载体,安排全体机关干部与5838户贫困户结对包带,“包情况掌握、包产业规划制定、包带领提升”,要求区委常委家访包带户全年不少于20天,普通干部不少于10天。

  “从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开始,干部全程参与。贫困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见效,我们结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由包带干部上门量身定制发展规划。”分管农业的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殷扶炯说。

  此外,利州区财政每年预算600万元,按每户3000元标准补助2000户,三年惠及全部包带贫困户;不低于年度涉农资金的30%和不低于年度财政收入增长总资金的30%,直接投向贫困村、贫困户,优先解决最紧迫问题。

  贫困户苏清明家山林多,劳动力充足,适合发展香菇种植。项目“竞标”成功后,他与包带干部王永顺一起参加了香菇种植培训。据王永顺介绍,针对扶贫需要,全区统一聘请农技师、土专家以及市场营销人才担任扶贫导师,以贫困户需求为向导,分门别类为扶贫干部、特困群众系统讲解产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然后在由乡镇将扶贫基金发放到户,限用于购买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

  苏清明的香菇发展顺利,7月上旬,两个夏菇棚进入了丰产期,每天能采摘鲜香菇300余斤。可恰逢当地盛产期,本地市场疲软,遭遇销售难。

  王永顺一边帮着代购烘干机,一边去蔬菜市场、企事业单位食堂推销,暂解了燃眉之急。“得再动员几户一起发展,合建个冷库,用于香菇贮藏保鲜,运到北方大城市去反季节销售,才能彻底解决销售难。”半年的历练,不少利州区的机关干部都像王永顺一样,扶贫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在四川省扶贫移民局长张谷看来,利州区将精准扶贫和干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包带成效群众打分,纳入个人、单位和分管副县级领导年度考评;同时,探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撬动各类资金整合投入,有效引入了社会力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