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路:一联牵出三地名
驷马桥水果市场。雷远东摄
成都北郊流传着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将军欢喜乘驷马,天回玉垒作长安”,它一下子牵出三个地名——将军碑、欢喜庵、驷马桥。这里头的龙门阵很安逸。
成都北郊民间流传着一副与地名有关的口头对联,联语是:
将军欢喜乘驷马;天回玉垒作长安。句式工整,上联三个地名,下联三个地名;上联一个动词“乘”字,下联一个动词“作”字。
是些什么地方呢?“将军欢喜乘驷马”的“将军”、“欢喜”、“驷马”,均是川陕路驷马桥至天回镇一带的地名。
将军碑:乐极生悲一将军
“将军”是指青龙乡将军村地名,为什么叫将军村呢?这有故事。
它实际上是“将军碑”村,来由是:明代一位成都将军打仗英勇,朝廷起用他多次,每次都凯旋而归。一次他出征又是大胜仗,胜利归来时,刚从西安赶回到“将军碑”地方,便接到朱元璋皇帝封的大偿。
这将军本是武夫,并无做大官等过多的奢望,见到封得如此大官和厚禄,皇上派的人都跪拜脚下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一笑,笑得忍不住而乐极生悲——笑死倒地上。
因将军有功于朝廷,从上到下为他的死感到遗憾,便对其进行厚葬,故葬此立碑。其地在出川陕路左边今将军碑小学处,可惜碑石在上世纪60年代被人毁掉。
前不久家居将军碑村的友人张秀珍曾告诉我一件趣事:现村民有了钱,成立了一个“将军”骑游大队,实际就是十多位老村民骑摩托车旅游观光,前些年,骑游达到仪陇县,当地是朱德元帅的故里,村民误以为他们是退休将军们,还盛情招待,席间打听将军们从何而来,何军衔时,才知道是成都近郊的农民,席间惹得哈哈大笑,其乐无穷,算是打着将军的旗号,白吃一顿,成为笑话。
欢喜庵:迂腐秀才喜极亡
“欢喜”指“欢喜庵”,传说是清乾隆年间一个在北京候补做官的考生,候了十多年都没官运,盘资早已花尽,家中也不再寄,一天他出来测字挣点饭钱,大约气急败坏,把收五厘银写成了五两银,恰逢乾隆皇帝招贤装扮成平民,在北京城寻觅贤能,见此人口气不小,五两一卦,皇帝想他一定有学识,于是上前一卜,果然此人口词清楚、巧算如神,言皇帝有天子像,皇帝自然乐了,本来就是乾隆皇帝。然而,这位老秀才他本人不知其中道理,得点飞来之财便回成都谋生。
在老秀才回归途中,刚到天回镇,成都府便派人来迎接他,呼他为当今宰相,他吓了一跳。他左看右看了下官呈现送的乾隆诏谕,才知福从天降。
然而乐极生悲,老秀才笑而不止大笑死去。这情形很有点像范进中举的故事一样。后来,人们为这个穷老秀才的笑死十分遗憾,便在他笑死的地方修了一亭榭,取名“欢喜庵”。对联去掉“庵”字,取名“欢喜”,于是成为地名。
驷马桥:相如立誓驷马归
“驷马”也属地名,同在川陕路旁,即今出北门快到火车隧道处的沙河上的一座古桥,世人称驷马桥。驷马桥的来由是因西汉时期成都有名才子司马相如,一天他从北大道到长安考官,妻子卓文君送他泪别时,司马相如不甘穷困,胸有成竹地留下别言相赠说:“不高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从此留下驷马桥地名。对联取“驷马”地名。
下联“天回”、“玉垒”、“长安”也是地名。“天回”指的天隳山下的一个院落,因唐“安史之乱”唐玄宗幸蜀,取金牛道至天隳山下,当时还没有天回镇,此地叫岳家坝,杨家岭,驻扎下来打听成都情况,怕误入被杀,恰在此时,来报说“安史之乱”已由唐肃宗李亨所基本消灭,悲喜交集,这才安心住了一宿,百姓把乡里土产的豆腐弄了若干花样给皇帝吃,唐明皇由于心情舒畅,一改食不甘味的往日,夸“天回豆腐当肉干”。天隳山是唐明皇来居住过的地方,而且全国的江山本已无望,但从此又有望,天子该回朝了,后人便称天隳山为天回山。
“玉垒”同样是地名,今存在天隳山脚下的一条小河处,原还有玉垒桥碑。相传是唐明皇至此所搭的石桥,后又用高级白石料垒成,后人便称之为“玉垒桥”。
“长安”二字都能理解,指当时国都,唐明皇败逃而来的陕西长安,也叫西安。但这里指金牛区的天回镇一带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天回玉垒作长安”诗句,其意思是挖苦唐明皇丢失了江山,他把天回镇这一小地方当成长安国都了。
听了“将军欢喜乘驷马;天回玉垒作长安”六个地名连成的对联,你也许不信有如此巧合吧?但这的确是至今有其地名的,还有依据可查,至今在成都北郊一带流传还十分广泛呢。
郑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