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 支撑民族地区多点多极发展

04.03.2014  13:07

  为进一步推进川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作,2月26日,科技厅组织有关产学研单位,召开了“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新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推进会,分析总结了2013年工作成效与不足,研究和部署了2014年工作。周孟林副厅长主持会议并讲话。项建平副巡视员、科技厅社发处、省资源院、科创(控股)集团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川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全国水资源保护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川西北高寒草地的沙化面积增加了5.3倍,各级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沙化蔓延态势仍严峻。鉴于此,科技厅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新模式研究与示范”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于2013年启动了产业化治沙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
  项目以传统沙化治理模式为基础,在沙化、半沙化地上,选择当地适生中藏药材如红景天、沙棘等,以生态产业支撑治沙事业,培育和增强沙区治理的造血功能,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3年,尽管遭遇了特大冰雹灾害和缺水困难,示范基地植被盖度仍达到50%以上、土壤功能明显改善、初步遏制沙化蔓延、草地生态功能明显加强;并预计实施项目三年后可由纯投入、零经济效益提升至500-1000元/亩左右。
  周孟林副厅长在充分听取与会人员的汇报和讨论后指出:一是做好引种调研,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企业新提出试种葛根和巨能草等经济植物,从理论上有一定可行性,但一定要实地调研。注意考虑引种所必需的气温、日照、纬度、海拔、土壤、植被、降水量及栽培技术水平等因素,做好试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二是利益共享,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用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或兼职的方式,柔性引进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并获得相应报酬;鼓励企业采用“公司+牧民”的方式,带动牧民减牧增收。通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三是创新模式,“一、二、三产”互动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科技厅启动实施了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重点支持川西北地区生态恢复、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鼓励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围绕草原生态产业链,构建高原特色产业创新链,将“草原生态修复、中藏药材种植、医药工业园区、特色生态养殖园区和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业”紧密起来,形成“草原增绿,牧民增收,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共赢格局,帮助民族地区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协调发展,为探索一条投入更少,效益更好且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沙化新路子,为推进川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和恢复生态,为维护藏区的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