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生态作引擎 跑出绿色崛起加速度

06.05.2017  12:14


   行走观察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甘孜、阿坝

  五大战略定位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

  ●国际知名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

  ●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安全防线

  ●国家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基地

  ●川甘青结合部综合发展示范区

  “草原好看,但乱搭乱入绝对不行。”5月3日,阿坝州若尔盖县召开2017年草原旅游环境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再次向非法在草原上修永久性建筑和乱搭乱建藏(牧)家乐等破坏草原生态行为“开刀”。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阿坝、甘孜所有区域均被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好青山绿水,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发展、绿色崛起。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进程中,川西北各州以生态作引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增长极,实现山川增绿、群众增收、经济增效,跑出绿色崛起加速度。

   保护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5月,若尔盖大草原上的草开始返青。“生态环境变好,来耍的游客会更多。”坐在漂亮的藏式新房前,若尔盖县阿西乡罗叉村61岁的牧民桑科说。

  一个多月前,桑科和全村80多个牧民主动参与灭鼠种草工作。这几年,若尔盖草原遭遇鼠害。为恢复草原生态,今年,若尔盖县争取资金742万元,在鼠害较为严重的乡镇,通过投药、放弓箭等方式,打响保护母亲草原生态的攻坚战。

  “生态是最大的发展优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阿坝州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阿坝州还启动实施了干旱半干旱河谷生态治理、绿化阿坝行动、岷江流域水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等,牢筑长江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甘孜州也深入实施“国土增绿”行动,大力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着力构建高原森林、绿色通道、城乡村寨、生物多样“四大生态屏障”,努力实现“山顶戴帽子”。

  旅游 共塑旅游大品牌

  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生态产业,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所在。

  旅游,是阿坝、甘孜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去年,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阿坝、甘孜被纳入创建范围。

  甘孜州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体系。旅游产业成为该州推动生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2016年全州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9.7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3倍、4.4倍。

  着眼“深度旅游”趋势,阿坝绷紧生态保护红线,在九寨沟、黄龙等大景区外,结合“三微三态”要求,围绕草地生态观光、藏羌文化旅游等项目,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微景观、微田园,并把大景区、微景观串成线、扩成面,实现产业互动、文旅相融、高山河谷协调发展。

  今年初,阿坝、甘孜等市州还联手成立川西环线旅游景区联盟,共塑旅游大品牌,共推旅游大线路。

   红利 家门口分享生态红利

  连续几天的降雨,让理县甘堡乡熊尔村的贫困户杨虎成喜出望外,“前些天补种的树苗准能存活。

  今年,阿坝州制定了《阿坝州生态建设扶贫2017年实施计划》,利用森林保险资金和生态护林员资金聘用1023个村4219名贫困群众当生态护林员,从事森林管护、湿地保护等工作,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杨虎成便是其中之一。“每月巡护不下10次,每年有6000元收入。”杨虎成说。

  此外,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阿坝州因地制宜发展道地中药材、生态畜禽养殖和野生菌类采集。目前,已建成木本药材基地5.3万亩,建成核桃、花椒基地25.2万亩,发展特种养殖企业74家,驯养繁殖梅花鹿、七彩山鸡等野生动物15万头(只),林下采集野生菌类1175吨。

  走进炉霍县下罗科马乡牧场,就看到修建一新的暖棚。“退牧还草后,草料充足,牦牛比过去壮了,每头能比过去多卖1000元左右。”牧民拥洛高兴地说。

  为解决草原退化等难题,甘孜州一方面通过对牧民的草场生态补助,确保草原减牛还绿;另一方面,引导更多牧民投入旅游、运输等产业,使草原减畜工作顺利开展。 (记者 徐中成 徐登林)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