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猪复产,能否把肉价“打”下来?

16.07.2020  22:20

  7月15日,仁寿县大化镇水利社区养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管理猪舍。 潘建勇 摄(视觉四川)

  “下半年,猪价得不得跌下去?”7月13日,眉山市洪雅县中山乡前锋村,听到电视里正在播放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付志洪赶紧停下手里的活。这位养猪大户说,眼下的市场行情自己实在是看不懂:为何猪价能在高位维持这么久?

  去年6月,非洲猪瘟疫情对出栏的影响传导至消费端,四川猪价随之步入增长通道,迄今已有13个月。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6月,四川全省猪肉价格环比上涨5.1%、同比上涨93.8%。

  年内,四川将完成6000万头生猪出栏任务,生猪生产恢复至常年水平。眼下,年内出栏生猪补栏的窗口期即将关闭。那么,这轮高猪价还将持续多久?川猪复产之路走得顺不顺,又将怎样改变市场走向?

  110公斤以上大肥猪 重出江湖的背后

  高利润刺激,养殖户普遍惜售

  “管他的哦,我还要多养几天。”7月12日,面对商贩开出每头5000元的高价,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阳望山村养殖户韩平文给了否定回答。此时,他家的十多头生猪中,最大的已经长到130公斤,早该出栏了。

  韩平文的选择并非个案。四川省畜牧兽医局统计,6月,全省生猪出栏平均体重已提高至125-150公斤,为近年新高。正常 年 份 ,这 个 数 值 只 有100-110公斤。单头出栏体重增加了15%-50%。

  “生猪价格好不好,看看个头就知道。”关于出栏肥猪体重和价格的关系,业内用一句顺口溜表达。背后的逻辑是,每逢猪价持续保持高位,养殖户们普遍“惜售”,使肥猪越养越大。

  “结合国内国外情况综合研判,猪价还会在高位盘整一段时间。”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认为,短期内,全国生猪价格回落至常年水平可能性不大。他介绍,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口猪肉172.4万吨,同比增长146.2%,继续扩大进口的可能性已不大。从国内看,随着复工复学节奏加快,猪肉消费会持续加大。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上旬,国内瘦肉型生猪出栏价已涨至35.4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108.83%。在四川,67个生猪主产县(市、区)近期猪肉价格也比6月底普涨1.3元/公斤。

  那么,生猪养得更大,是否符合养殖户利益?

  “比较效益不高。”省畜科院副院长何志平介绍,育肥猪在110公斤左右出栏时,料肉比约为3:1(即3公斤饲料可以出1公斤猪肉),为最佳出栏阶段。生猪110公斤以上时,料肉比逐步增加。只是,当下猪粮比(出栏价和玉米售价比值,6:1为盈亏平衡点)超过15:1,把肥猪养大的利润空间仍然可观。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提醒:虽然短期内猪价不会陡降,但从利益最大化角度考量,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出栏计划,“毕竟,挖到篮子里的才是菜。

  仔猪价格居高不下的背后

  高风险尚存,仔猪难寻,非洲猪瘟疫情并未走远

  “这轮猪价走势如何,关键看四川等省份的复产情况。”谈及生猪价格中长期走势,省畜牧业协会会长兰明建亮出观点——“川猪安天下”。

  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林胜华介绍,我省常年出栏生猪6000余万头,占全国十分之一,是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去年全省出栏量仅4800余万头,下滑两成多。

  但要想全面复产,并不容易。

  “(仔猪)到底哪一天能调进来?有没有安排做(非洲猪瘟)核酸检测?”7月12日上午,广安市生猪生产调度会刚开始,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健就给各县(市、区)来了个下马威。他说,没有足够的仔猪和扎实的疫情防控措施,完成出栏任务就是空话。

  去年开始,为加快生猪复产步伐,四川先后打出“猪九条”“金融猪八条”“新八条”等组合拳,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但在省农业农村厅畜牧总站站长徐旭看来,与广安一样,影响生猪补栏的两大问题,分别是仔猪从哪儿来、非洲猪瘟能否防得住。

  仔猪短缺的原因,是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锐减。一季度,全省能繁母猪存栏308.3万头,环比增长12.5%、但同比下降16.5%。新近补栏的母猪,对年内复产影响不大:一头母猪从出生到其所产仔猪可以补栏,最快要14个月。

  短缺,让仔猪价格居高不下。“隔一晚上就涨几百块。”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花洞村养殖大户段勇介绍,当地体重7.5公斤的仔猪,标出1500元售价被“秒光”。放眼全省,7月初仔猪出栏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60%。

  为扩大仔猪来源,4月底,我省决定解除2018年底开始执行的禁令,恢复仔猪跨省调运。这也带来一个难题:非洲猪瘟如何防控?

  “最好是外地的猪肉和肉制品一律不过来。”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青龙村生猪养殖专合社理事长唐高银介绍,村里自去年就组织了非洲猪瘟联防队,“对进村车辆一律消杀。

  谨慎的背后,是并未走远的非洲猪瘟疫情。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胡向前透露,今年以来,我省已从省外调入的生猪中检测出5起非洲猪瘟病毒。眼下,随着省际高速路收费站撤销,生猪调运监管难度更大。

  “所以,跨省调运只持续到7月31日。而且要求入川的仔猪都必须接受隔离检疫。”胡向前提醒各地党委政府和养殖户:补栏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规模养殖首次超过散养的背后

  养殖走向规模化,是本轮川猪复产的最大特征之一,可有效提高生猪产业抗风险能力

  7月10日上午,内江市资中县潴源绿润养殖家庭农场饲养员段文铺开水管,准备给猪圈降温。去年,因非洲猪瘟疫情,段文拆了猪圈,告别散养户“生涯”,成了潴源绿润养殖家庭农场饲养员。

  业内人士看来,借助本轮复产,养殖端走向规模化,是本轮川猪复产的最大特征之一。

  “非洲猪瘟疫情加速了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本轮复产中,我省基本策略是“抓大不放小”,但这并未改变规模化走向。

  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信心不足,是散养户退场的重要因素。

  “没有大企业托底,我不敢养。”提及复产的信心,孙健峰翻出了与温氏集团签订的生猪收购协议书。这位巴中市平昌县江口镇大运村的养殖户说,仔猪、饲料、兽药和出栏全由温氏集团托底。

  业内巨头大举入川占领市场,是产业格局生变的第二个诱因。

  “四川是猪肉消费大省。”四川德康农牧集团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四川人均消费猪肉36公斤,位居全国第一,“四川本身就是个大市场。散户短时间恢复不过来,这就是机遇。

  看到商机的,还有双胞胎集团、温氏集团、铁骑力士集团、新希望和牧原等行业巨头。去年下半年起,这些企业纷纷在川扩充产能。去年9月至今,全省开工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1892个,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年产能2600万头以上。

  行业巨头加码的结果是,去年底,我省生猪出栏占比首次打破了散养户与规模养殖场6∶4格局。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占比达到53.8%,首次过半。根据预测,随着规模化养殖场陆续投产,明年我省规模化养殖、散养出栏占比将变成6∶4。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生猪规模化养殖可有效提高生猪产业抗风险能力,稳定生猪产能,进而不断“压扁”猪周期。

  据了解,近期我省正谋划出台生猪养殖险等配套举措,再次为“压扁”猪周期“添把火”。(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李婷玉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