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一家亲”共筑核心增长极

10.07.2019  20:20

  川渝“一家亲”。千百年来,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地域相邻、历史同源、文化一脉。

  川渝“一家亲”。这些年来,经济愈发融合共生,地理“山水相连”渐变成发展“浑然一体”。

  22年前,川渝分治。22年间,从毗邻市县协作到政府高层推动再到国家战略,川渝合作,不止“一家亲”。

  一家亲

  最大共识始终是合作

  7月4日,四川广元港最大的货船首次进入重庆,标志着经过梯级渠化改造的嘉陵江正式全江通航,川渝之间又多了一条联系纽带。

  时间回到1997年的夏天。是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行政区划上的分设,一度给地处西部的两大“重镇”带来困扰。

  然而,“不分是一家,分了是好邻居”,两地之间最大的共识始终是合作。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认为:“合作是两地的共同需求。

  有政府合作为证。从最初签订的“1+6”框架协议,到共同承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再到共同推动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分家”20多年的川渝两地,不断以充满新意的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献力。

  有民间合作为证。从川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开通,到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再到文化广电、市场准入、边贸市场等方面的全面开放合作,越来越多在川发展的重庆人并不认为自己在外地创业,越来越多在渝安家的四川人也不认为自己在他乡定居。

  川渝经济发展在合作共赢中步步提升。两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1997年的3241.2亿元、1509.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突破4万亿元、突破2万亿元。川渝经济总量跃升至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8%左右,不少专家指出,这里已是中国西部最有希望、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成渝两市经济体量先后分别突破1.5万亿元和2万亿元大关,在拥有近1亿人口和6万亿元经济总量的成渝城市群里,成都、重庆成长为当之无愧的两大引擎,拉动整个成渝城市群向前发展。

  “川渝两地经济社会条件相近,国家战略地位相同或相近。”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廖祖君坦言,“川渝合作共赢发展是大势所趋。

  入佳境

  合作更强调人的发展

  “16、4、2、1.5”,三年之后,这组数字仍深深印在成渝高铁首发动车司机杜辉心里。这是一组见证成渝间列车通行时间变化的数字,从首条铁路的16个小时,到4个小时,再到如今成渝高铁的1.5小时,成渝间从朝发夕至到“近在咫尺”。

  交通格局之变,折射出川渝两地合作发展态势的改变——川渝合作“渐入佳境”。

  这些年,川渝之间的交通线不断“加密”。两地间高速公路通道已达10个,连接川渝各个主要城市的高铁、高速、航道、机场等项目进度不断加快,每天开行70多班的成渝高铁、动车,让川渝“双城生活”已成现实。

  这些年,川渝两地在能源、信息、开放通道和平台等方面一体化趋势不断提升。中欧班列“一单制”运输、海关通关一体化等多项改革,川电入渝、百G数据链路等建设和规划,让川渝“同频共振”顺理成章。

  这些年,川渝经贸往来持续升温。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四川引进重庆投资到位资金1457亿元,四川在渝投资到位资金1696亿元,渝资入川连续三年超千亿元。

  这些年,川渝两地从实现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到启动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再到开启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合作,从出生到告老,巴蜀之人不再分川渝。

  这些年,川渝两地从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两地共饮一江水,携手共建绿色新家园。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此为新起点,川渝共同探索一条更符合西部现实基础的城镇化道路,川渝合作从强调产业经济协作走向强调人的发展,领域更广、层次更高、人情更浓。

  “成渝经济区完全有潜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川渝两地推动全方位、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已是共识。

  再登高

  东进西拓抢抓发展机遇

  6月24日,广安市邻水县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川渝合作又一创新之举刷爆当地人朋友圈:当地正式启用重庆电话区号“023”,在四川率先实现一地双号。

  作为四川距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一个县,过去几年,邻水全面对接融入重庆,全县有70%的企业来自重庆、80%的产品配套重庆。2018年,当地出台的建设川渝合作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再次明确,从规划、交通、环境等方方面面对接融入重庆。

  放眼川渝两地,类似创新之举并不鲜见。过去一年,川渝两地合作堪称“大事记”的举动频频发生:取消川渝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预留成渝超高速磁悬浮建设通道、开工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项目、开行“陆海新通道”万州/达州铁海联运班列……

  系列创新举动都在为一个问题寻找答案——川渝合作如何携手再登高?

  目光向内。虽有成都、重庆两城“双星闪耀”,但川渝两地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月明星稀”等现象值得关注,川渝两地区域整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仍是事实。

  目光向外。不沿边、不靠海的川渝两地,要比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全国空间经济格局上“落下一子”,还有众多“急难险阻”待破。

  寻求答案,有必要再次审视新时代发展宏观背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这是党中央赋予川渝两地共同的重大使命和任务,亦是两地共同的重大机遇和责任。

  寻求答案,双方再下深水区。2018年6月,川渝两省市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一改以往签订框架协议或备忘录的形式,直接明确12个专项合作协议,列出三年行动计划。这为“共饮一江水”的川渝两地未来合作划定了路线图。

  目光再一次投向川渝合作的主阵地——成渝城市群。在成渝轴线上,一项称为成都城市发展格局“千年之变”的“东进”战略,正引导重大项目布局不断往东朝重庆方向延伸;与此同时,重庆“西进”朝成都发展趋势同样明显,渝西片区已成为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2018年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东进西拓,成渝“双星”交相辉映,一切皆有可能。(记者 罗之飏)

责任编辑:蒋燕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