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评论:良好政治生态从哪里来

27.05.2015  20:15

□本报评论员 梅松武

就像一定的植物只能生长在一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一样,一定的政治模式、发展战略、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也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用生态学视野观察现实中的从政环境,就形成了政治生态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山清水秀”虽然是一个比喻,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四川,一定时期腐败案件多发频发,给四川的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污染。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紧密结合四川实际,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领导干部“三严三实”要求,专门制定并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决定》,推进“八个务必从严”,坚决把一定时期遭到破坏的政治生态彻底扭转过来。对此,我们必须保持从严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推动形成风清气正、从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现在的问题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从哪里来?

从政治生态视野看,政治会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政治模式、政治环境也塑造着不同的人群和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与特定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与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政治生态。也就是说,政治生态如同具有生命力的植物,必须适应于其赖以生存与成长的环境,是在内外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中国,封建主义传统至今仍然对我们的政治生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用邓小平的话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主义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现实生活中,多少贪官污吏“权迷心窍”、“财迷心窍”、“色迷心窍”、“鬼迷心窍”,深受“官本位”、“家长制”、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和封建迷信毒害。激浊扬清,反腐倡廉,任重道远!

从政治生态视野看,政治上层建筑的独立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政治发展中的学习和借鉴往往成为促进政治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政治发展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如既往地强调: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共识。特别是政治文明建设,我们强调“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同时提出“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毫无疑问,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所在,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所在,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根基所在!

政治生态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任何政治生态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动因。分析当前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经济增长与公平正义等焦点、难点问题,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产生效率,但不会自发导致公平。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多依靠国家的制度性调节,更好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服务职能。从全球化视野看,我们的政府还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我们的从政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我们的政治生态还需要进一步“激浊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