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黑白掠影 记录清末船工“踏浪生涯”
赤膊的川江船工(1911年)
提驳(1911年)
川渝境内,山峦重叠,江河纵横,自古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明、清时期,江河行船,多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大约在清朝中期,逐渐兴起了川江号子,有的叫船工号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江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纤绳磨砺出来的一道道深深的纤痕。而粗犷的川江号子作为民歌的一种形式,是中国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牌丰富,旋律高亢,川江号子也被称为峡江的生命、纤夫的灵魂,它有着“长江文化活化石”之称。千百年来,川江号子在纤夫与险滩急流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式上,川江号子往往是沿江而下,见景生情,随意填词,所唱均与民间传说和两岸风物有关,可以说是川渝风情的见证。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整治长江,炸毁了大批险滩、暗礁,机动船代替了木船,船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号子在川江上变得渐渐稀少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的兴建,流传千百年的川江号子也渐渐走到尽头。那些激发出川江号子的急流险滩,那些川江号子吟唱的苦难与忧愁,都已经永沉江底。
代代传唱的川江纤夫号子,其实像一扇历史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古往今来长江之畔人们的生活。这里,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对四川境内和三峡地区几位老船工和民俗学者的采访,展现了当年川江船工们在与风浪搏斗中颇具传奇色彩的“踏浪生涯”。
从四川省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上游河段,因大部分流经四川盆地,被称为“川江”。与往来船只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船上的船工以及响彻山谷的号子。民俗学家刘孝昌说,号子是船工们唱的劳动口号,用来调节大家的工作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