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黎城县政府千里赴川 “寻亲”血洒太行山的川军

13.01.2014  09:33

      ■记者钟帆摄影华小峰实习生康祎庭

  “每人背12双草鞋徒步千里出川,驻防山西黎城东阳关镇两个多月,三天三夜抗击日寇,两千川军将士血洒太行山上,上万人参加公祭大会。” ——《黎城县志》中一段关于川军在黎城抗战的历史记录

  每个士兵背12双草鞋出川,天寒地冻的,遇到好心的老乡会送一双布鞋。但当时,日本官兵都怕穿草鞋的川军,他们跑不过。”

  蒲江县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除追认为烈士的雷震、李家钰、周鼎铭外,还阵亡308人。……周策勋,47军178师少校营长;黄仕昌,47军178师少尉排长等人。

  ——《蒲江县志

  近日,山西黎城县政府组团千里赴川找寻资料,为筹建八路军、川军东阳关抗战纪念馆做准备,预计设置纪念碑、博物馆、资料库告慰长眠太行山上的两千名川军将士。

  ■历史镜头

  出川时痛哭告别

  官兵们跪拜家乡

  此次,帮黎城、蒲江两地牵线的一位重要联系人何允中,不仅是一名川军将领的后代,更是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中的川军》的作者。

  当年,何允中在寻访过程中,找到了原川军47军104师的参谋长李伦,他向何允中讲述,47军出川时,到了广元,再继续走就要出川到达陕西境内,“这时候,李伦让大部队停下来,向家乡告别。”何允中说,官兵们不约而同地向后转,“传令兵一边哭一边喊‘向家乡告别了’。这句话带着哭腔拖得老长,执旗手也倒下军旗,官兵们都跪地痛哭,嘴里喊着‘爹娘’。”直到长官命令前进,官兵们才转过身来向前行军。

  何允中曾在2012年到过山西黎城县东阳关,当地的村民找到何允中谈起关于川军遗骸的事情,“他们说还发现了一具女兵的遗骸,头骨上有一枚铜质发卡。

  不只是寻找一段历史还有一段“血脉”之系

  寻亲之路

  当年黎城抗战川军 多人来自蒲江

  1月10日,蒙蒙细雨,蒲江县政协迎来了一批客人——山西黎城县抗战纪念基地领导小组的3位代表。蒲江县政协相关负责人同时请来了县里对这段历史熟知的龙腾和李德安。

  据黎城县抗战纪念基地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原黎城县政协副主席杨增元介绍,他们此次来川既是为筹建抗战纪念基地找寻资料,也是一次“寻亲之路”。杨增元带来了一份2013年11月签发的中共黎城县委办公室文件《关于成立八路军、川军东阳关抗战纪念馆暨烈士陵园筹建领导组的通知》,上书:“1938年2月,为阻止日寇进犯山西,川军47军178师奉命防守东阳关,与日军激战5昼夜,伤亡2000余人,歼敌1000余人。

  当地政府通过长期调查走访后发现,当年在黎城抗击日寇阵亡的川军官兵中有很多人来自蒲江,“我们和蒲江之间有一段扯不断的情结。”杨增元说。

  了却心愿

  八旬老人找到县政府 告知将士之坟

  时隔70多年,川军在黎城县留下许多故事和传说。“口口相传,如今已经是第三代人。”杨增元说,川军刚到黎城时,留给当地百姓第一印象是军纪严明,买卖公平。然而,最让老百姓铭刻于心的还是川军誓死抗击日寇的英勇和他们洒在太行山上的热血。

  2012年冬季的一天,黎城县东阳关镇龙王庙村的84岁老人李进发找到黎城县民政局。他对时任该局局长的张健考说了一桩未了的心事,“他说他们村埋有川军一个排,要是他死后,就可能没人知道了。”杨增元说。

  在老人的带领下,黎城县政府的工作人员逐一找到了这些阵亡将士的坟。“这次来蒲江就是为了给两地搭建政协、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平台。把已经模糊的历史补充完整。

  铭记历史

  川军血战三天三夜 黎城万人公祭

  据杨增元介绍,来到黎城的这批川军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跟随川军将领李家钰出川的国民革命军第47军178师。当年9月,川军从西昌出发,抵达晋东南抗日前线。其中,178师的官兵们就驻防在黎城县东阳关镇。

  1938年2月,日军逼近东阳关,正是驻守在这里的178师誓死抗击日寇。“血战了三天三夜,川军官兵阵亡2000多人。”杨增元说,因为战事吃紧,当地老百姓只好匆匆将阵亡的川军将士就地掩埋,“在太行山上,尸骨埋了足足20里地。”杨增元说,“两个月后,东阳关为阵亡官兵组织了一场公祭大会,当地百姓有上万人参加。

  近两小时的交流过程中,蒲江县政协相关负责人十分感动,“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昨天他们去了大兴镇的李家钰纪念馆,双方对照了部分资料。我们会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资料。

  ■探访老兵

  “日本兵都怕穿草鞋的川军

  老兵档案

  郑维帮

  98岁高龄

  当年是李家钰办的教导队的学员,1939年补充到山西抗击日寇

  10日,离开蒲江的下午,杨增元一行人赶到成都见了一位曾在山西抗击日寇的老兵。老人名叫郑维帮,已经98岁高龄,到达他家时,老人正坐在沙发上看着《壮士出川》这部电视剧。

  郑维帮虽然年事已高,腿脚不十分灵便。一见到杨增元他们,就拉着他们坐下来聊起当年在山西抗日的事。郑维帮说,他当年是李家钰办的教导队的学员,1939年补充到山西抗击日寇,“第一仗就遇到了日本人的骑兵连,我当时是排长,一个排总共30多人,最后只剩几个人。

  郑维帮一边说,杨增元不时询问老人作战的具体时间地点。

  在郑维帮的记忆中,那几年在山西抗击日寇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每个士兵背12双草鞋出川,天寒地冻的,遇到好心的老乡会送一双布鞋。但当时,日本官兵都怕穿草鞋的川军,他们跑不过。

  这几天,正逢电视台在播放《壮士出川》,郑维帮每天都会认真观看这段属于他那代人的记忆,“看到电视里演到川军死的时候,脚上还穿着草鞋,就会哭。”郑维帮的女儿郑秀英说。

  因为时间有限,杨增元一行人未做过多停留。告别时,郑维帮从沙发上站起来立定,举起右手朝着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