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学生创业 帮农民卖滞销蔬果
公益项目如何能够持续的做下去?仅仅靠外来的资助是否是长期的生存方式?据了解,一直以来,资金来源一直是困扰公益项目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公益创业”在大学生中逐渐兴起。在四川大学,就有这样的一个公益创业项目,专门帮助农民卖滞销的蔬菜瓜果。
大学生组建专业团队帮农民卖蔬菜
2012年冬天,一个名为“农情浓益”的公益项目在四川大学启动,发起人是一群大学生。“当时项目负责人在新闻上看到,有很多农民因为各种原因,一年的收成滞销,就感觉很心酸。”但同时,这群大学生也看到,城市里的各种菜价比较高。“一方面农产品滞销,一方面是供不应求而产生的高价,我们是不是能做些什么,帮助这些农民卖掉这些滞销品。”
这个项目持续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川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三学生郭悦是现在的参与者,据郭悦介绍,团队致力于搭建一个线上线下互动的平台,让农民和市场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以达到增加农民利润,降低市场价格的作用。通过一个个商家的推销,当年的冬天,他们就帮助彭州的农户卖掉了10万斤的萝卜。
那么,既然是公益项目,活动会不会盈利呢?“这不是一个盈利的项目,但是为了维持团队运营下去,会收取农户和商家一定的会费。”郭悦说,目前,他们的这个项目不仅有专业的川大教授和社科院的农学专家作为专家团指导,还在西昌有专门的产品基地,以此指导农户的种植更加科学规范。
目前公益创业效率不高亟待第三方认证
今年1月份,中国青年报与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发布《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这是国内首份有关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发展的报告。报告调查了全国144个青年公益创业项目。
因为公益创业具有双重属性。它的经济价值取向决定了创业者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公益创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公益创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它把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应用在创业过程中,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但盈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的更好发展,以推动公益活动的可持续运行,确保社会使命的不断运作,在创业的过程中尽可能将社会利益的作用最大化。
数据显示,有88个公益创业组织实现了“自己造血”,43个公益组织获得了“企业赞助”方式,收入源于捐款的组织有21个。
调查也发现,青年公益创业呈现形式多样、效率不高的特点。在接受调查的公益创业组织中,43%项目虽然已经启动,但尚未注册法人。公益创业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启动资金规模大部分都在10万元以下,受访144家组织中有 113个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76%的创业者认为公益创业组织需要外部的合理认证,而且第三方机构对公益创业组织进行监督将更合适。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