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蓉城特色 川味道路 四川自贸区需要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03.04.2017  01:39

  ·戴金山

  第三批7个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的信息瞬间霸屏,各方高度关注。四川作为其中之一,实施范围包括成都、泸州两市,涵盖119.99平方公里,其中成都100平方公里,是四川自贸区的主体。观察四川自贸区已久,那么,该如何解读?接下来又该如何找准方向、快马扬鞭,加快建设这好不容易盼来的自贸试验区呢?在笔者看来,这份过万字,共24条改革任务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犹如刚刚下达、还留着墨迹的任务通知书,意味着一场考察周期为三至五年的挑战正式开启。 对于自贸试验区,我们需要换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不妨“横着看”(同期比)、“竖着看”(纵向比),跳出四川、站在全局高度和全域视角看待眼下四川自贸试验区。分区域看,四川、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陕西、重庆七大自贸试验区都得做好重点文章。对于内陆地区,围绕如何开放发展做文章;对于舟山地区,围绕油品等能源大宗商品中转及全球配置能力、国际海事服务等做文章;对于东北地区,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做文章;对于首个吃螃蟹者上海更得深入无人区探索。因此,对于四川省和作为四川自贸区主体的成都市,除了照着做、学着做之外,还得趟出一条“特色路线”,要体现蓉城特色、走出川味道路。要做上海自贸试验区等领头羊所无暇顾及的创新,要探索沿海、沿边等地区所不具备的内陆创新。

  开启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得从以下三个基本认识谈起。

  首先得从关键词解读开始。 关键词即是国家给予的定位。从总体方案中解读到的关键词包括: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临港产业及物流)、统筹双向及协同开放(内陆开发、国际开放)、国际门户与通道枢纽。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四川义不容辞的责任;抓住长江经济带更是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的协同开放则是不靠海、不沿边的四川及成都贡献给国家新时期发展道路的特色答卷;门户代表着里外两种不同系统的边界,枢纽意味着能量、物质、信息、资金和人才在的交融与转换。这些关键词一个都不能忽视。

  其次,得从常规运作抓起。 所谓“常规动作”指目前所有自贸试验区的交集、所承担的共同探索任务。这是迎接自贸试验区的“见面礼”和“敲门砖”,比如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即俗称电子围网内大同小异的功能;诸如围网外的探索,如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措施、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创新,也是相差无已。之所以仍要完成“常规动作”的意义在于落实此前四大自贸区成功探索经验的复制推广,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再做一些深化和细化的探索。

  再者,应从比较优势谈起。 在笔者看来,当下四川及成都所拥有的独具优势、独特资源包括: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的中欧班列蓉欧+、火热的双创新动能、国际性航空枢纽(处于亚欧中心地带的全国四大国际性航空枢之一、潜力无限的临空经济)、遍地开花的金融机构、逐年增多的外国领事馆、为数众多的外籍人士、深厚底蕴的消费文化、庞大的人口基数、日益加速的人才集聚、持续发展的会展经济、灿烂的中医药文化……这些优势资源或发展积淀都应该成为润泽四川自贸试验区、添彩成都片区的重要砝码,应作为重要营养元素融入到“川版”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去。

  在上述三个基本问题的共同认识之上,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得有新意、得有亮点、得有特色。

  第一,得把握新形势、认清新趋势。 例如欧美逆全球化之下的自由贸易格局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七大自贸试验区在即将进行的中美元首2017年首次会晤前集体挂牌,如同去年杭州G20峰会前中国宣布自贸试验区扩围一样,更像是一种高姿态的表露和自信心的展示);共享经济、双创井喷、军民融合,以及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新消费、新兴金融、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新时期的新元素、新特点,既给新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带来不确定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不同以往的机遇。

  第二,还得淡化共同的探索任务。 翻阅这7份总体方案,不难发现,几乎相同的保障机制,如法制建设、税收政策、组织实施以及复制推广等;大体相近的总体要求(除了少数关键词之外)、几乎相同的土地开发原则、几乎雷同的海关监管区域内外的功能划分和似曾相识的区域布局与功能划分。即国务院除了赋予舟山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国际贸易的功能之外,其他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几乎清一色以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发展“保税+”(如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和保税物流)等业务;位于方案中总体要求和区位布局章节之后内容相仿的前四项任务和措施,不外乎有: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治理机制改革);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完善对外投资合作,创新国际产能合作;三,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贸易转型升级;四,推进金融制度创新,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建设自贸试验区,毕竟殊途同归,都是为经济发展和改革服务,旨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从大的方面说,不管是“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还是自由贸易区战略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助推我国成功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这才是大义。

  第三,关键还在于突出特殊的使命。 摆在四川全省八千多万人面前的重点应是国家所赋予特色使命的探索,即主要表现为总体方案全部24条试点任务中位于第19至第24之间两大方向共六个方面的改革探索举措。这也是横向比较这7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甚至参照前两批四份总体方案)所找出的不同之处!一则,内陆与沿海、沿江、沿边的协同(统筹)开放。总体方案提出了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畅通国际开放通道(临空经济与口岸服务)、打造沿江开放口岸(临港产业与沿江口岸开放)等产业或交通与物流的三个突破口。这正好对应于前文中提到的空、水、铁等交通区位优势条件。二则,激活创新创业要素。总体方案提出了包括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要素等在内共三方面举措。这也恰恰得充分发挥四川及成都地区聚才汇财、创新涌动、科创产创的良好氛围。此外,同为西部区域大城市,成都还应和重庆、陕西等西部兄弟省市一道,共同思考如何撑起“西部大开发”的重任,为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建设贡献出一条活路和新路来。

  最后,自贸试验区探索建设的成败还有赖于持续的增量创新。

  一方面是必要的科普。 自贸试验区不等于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不是纯粹关税豁免、货物自由进出的自由贸易港区或所谓自由港。自贸试验区不只是强调政策创新的海关电子围网综保区,更不是多数人幻想着白菜价的免税店,而是重在制度创新、影响全方位、功能多领域的国家改革和开放试点区域。自贸试验区不是给予某地政策性、永久性的自留地,而是国家授意川人挑担子、探路子的一个重大战略;说穿道白了,自贸试验区仅仅是给了四川三到五年期的一个短期制度红利,长远来看则应该是给予广袤西部地区的利好。

  另一方面是源源不断的增量创新和持续突破。 加上前两批试点,先后1+3+7共11份总体方案,凝聚了各界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因此,有必要从兄弟试点省市方案中找亮点、出彩点、好做法,比比看、对对标。比如学习排头兵、先行者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三个“单一窗口”(国际贸易、企业准入、人才服务)创新,以迭代升级和战略联动推进制度创新的策略;学习毗邻重庆自贸试验区探索“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的内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服贸创新举措;学习川北陕西自贸试验区所推进的军民融合发展举措、文化旅游国际合作,以及医疗合作等创新做法。唯有不断地创新才是自贸试验区的要义,也是经济发展之不竭动力。(作者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武汉大学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郑玮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