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儿”好经验 受到全国人大关注

10.09.2022  07:11

  近期,四川省多项人大工作好做法“中榜”《中国人大》杂志,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人大网推送。




附全文:



四川人大:法治赋能“天府之国”乡村更美丽

2022年5月中旬,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宁(左一)带队调研成都市简阳市平武镇尤安村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赴四川考察调研,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四川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今年6月的四川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第一站选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大家收入高了、日子好了,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发展下去。”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四川省委领导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严守耕地红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工作积极作为、履职尽责,在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启动“乡村振兴我出力”实践活动,为四川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努力贡献人大力量。
法治保障夯实“地基   四川是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在4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和丰硕成果。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后,农业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但有关立法相较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有所滞后,乡村振兴战略要得到顺利推行,“立法”必须先行。   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近半年后的11月25日,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将四川行之有效的政策以及“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的经验做法法定化,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定性、连续性,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条例在注重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的同时,加强与四川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衔接,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衔接。结合四川实际,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进行制度设计,立足科学性、突出前瞻性、强化操作性,针对乡村规划不合理、发展定位不精准、资源配置不协调、人居环境不美观等问题作出规定。   发展乡村振兴,农村集体经济是关键环节。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再发力,经过广泛调研、征集民意,于民法典实施后,在全国率先通过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据了解,在今年10月,条例实施一年之际,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将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筑牢乡村振兴法治根基,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意见,积极开展《四川省水资源条例》等涉水法规立法工作,《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四川省供销合作社条例》……多部涉及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被列入立法重点。在法规草案起草、审议中,省人大常委会多方面调研,多轮次座谈,多方面论证,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依法监督确保实效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21年5月1日,《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这是四川首部保障粮食安全的地方性法规。为进一步推动《条例》落地落实,提升全省粮食安全保障水平,2022年,四川省各级人大常委会携手共进,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督促全省各地多措并举、依法管粮,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今年2月16日至18日,春节刚过,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分三个小组赴内江市、泸州市、宜宾市开展《条例》执法检查,深入粮库、粮食加工及转化企业、农业产业园区,检查粮食生产、存储、加工等环节依法治粮情况;暗访组随机抽查了部分粮食承储企业、质量监测中心、粮食物流中心,深入检查粮食安全保障和《条例》贯彻落实情况。   “当前我省粮食安全保障形势总体平稳,全省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依法治粮上仍有短板,在主体责任落实、重点领域监管、粮食供需结构方面还有差距。”在实施情况座谈会上,检查组强调,四川各地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工作,把依法治粮、用法管粮落到实处;严守耕地红线,坚决打击扰乱粮食市场秩序行为,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加大《条例》宣传力度,持续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聚焦粮食生产、存储、流通各环节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粮食安全法律法规的引领、规范、推动、保障作用,确保粮食安全切实取得成效。   听取审议关于川菜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全省耕地保护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报告……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关切作为人大监督的着力点,紧紧围绕解决好“三农”问题,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督促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乡村振兴人大监督实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一直在路上。   种子是粮食的源头、农业的“芯片”,“天府之国”四川是国家重要粮仓,更是种业大省、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去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督促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切实强化法治意识,依法促进种业发展。   四川省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数量多、分布广,保护任务重、难度大。如何让这绿色的活文物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去年6月下旬至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对《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督促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古树名木保护的决策部署,依法保护古树名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满意——聚焦乡村民生实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带着问题清单深入基层视察调研,认真办理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蔬菜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发展等助推乡村振兴议案及重点督办建议等,全部办结并获得代表们的好评。

凝聚合力精准落实

  对农业大省四川而言,如何绘好“作战图”,集中兵力打好“组合拳”,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精准落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勇于创新、开拓思路,在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启动“乡村振兴我出力”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激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增强依法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四川省市县三级人大学习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相互借鉴各地好经验好做法,为依法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凝聚强大合力。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与德阳、眉山、资阳市互动与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基层调研和监督,合力推动乡村振兴“七大共享平台”建设、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业品牌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形成同城化推进方案。   ——内江市人大常委会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围绕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开展专题调研,推进宣传引导、部门协调,突出政策创新,强化服务保障,吸引有成之士返乡创业,助推返乡人士成功创业等,促进了全市农民工创业活动深入开展。   ——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回应民意,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追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生态愿景,连续四年坚持开展野生鱼类保护监督工作,并持续关注鸟类保护,将独一无二的鸟类资源打造成雅安又一响亮的生态名片。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各级人大绝不是局外人、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践行者!”四川省各级人大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结合地方实际,紧盯关键问题,把握关键环节,确保乡村振兴在法治轨道上依法推进。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川仁、张维炜)


成都人大:厚植地方立法的“民生底色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成都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修订立法调研。(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深刻阐明当代中国民主的鲜明特色。成都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项目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群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地方性法规的“民生底色”愈加浓厚。
在立法选题上忠于民生   “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在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热点难点转化为立法选题,让立法成为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的过程,成为改善人民群众根本福祉的过程,成为推动地方治理精细化的过程。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赴基层一线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力求以“小切口”方式,高质量回应民意最大公约数,为宜居宜业成都铺就幸福底色。《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以来,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断增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诗意尽显;《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有余,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明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适应出租汽车行业网约车新业态的发展变化,修订《成都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将网约车纳入立法规范,推动出租车行业巡网融合……此外,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物业管理、公共厕所、道路照明、机动车停车场管理等已纳入立法计划。
在制度设计时书写民意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在法规草案起草、审议过程中,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防止立法过程中部门利益法制化,注重统筹不同方面群众利益和不同群体利益,使法规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   在修订《成都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时,增设“运营安全”专章,规定运营企业、驾驶员、乘客各方主体责任义务,新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规定,鼓励公交服务设置盲文站牌或语音提示电子站牌,配置语音提示系统、允许导盲犬乘车等,使群众出行更加安心舒心。   在制定《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时,充分采纳了“120急救送医应当兼顾病患意愿”“学校应当将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纳入教育教学”等群众意见建议。《成都市法律援助条例》修订后,扩大了法律援助覆盖面,放宽经济困难标准,降低申请门槛,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在制定《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时,将“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异味管控”等群众建议纳入法规。在修订《成都市邮政管理条例》时,群众提出的“使用邮政快递末端服务场所、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意见建议被采纳。   成都地方立法从鲜活的民主实践中汲取营养,通过细致精准的制度安排,体现立法之温度,汇聚起成都城市治理的“向心力”。

在机制建构中汇聚民智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2015年以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并不断进行扩点提质,从首批3个联系点增加至28个,实现了全市范围内23个区(市)县全覆盖,涵盖机关单位、街道(镇)、社区(村)、高校、律师事务所等。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了民意“直通车”的作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每年立法计划出台后,第一时间印送联系点,让基层群众了解掌握年度立法安排。在法规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由法规承办人会同起草部门,为联系点的群众代表面对面解读法规,把“法言法语”转换为“民言民语”,帮助群众更好理解制度设计的原意,鼓励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参与立法工作。2021年,基层立法联系点为成都市12件法规草案提出意见建议130余条,20条被采纳,其余建议转化为法规实施监督建议,及时转达有关部门。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16件法规草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收到各方意见建议千余条。这些意见建议部分被吸纳进法规条文中,部分作为法规实施监督的着力点,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成都市地方立法中的勃勃生机。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成仁轩、丁显阳)

人大助推 普惠托育 走出“泸州路径

7月5日,泸州市委书记杨林兴率队调研全市普惠托育试点工作,这是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助推普惠托育工作汇报时现场。
  普惠托育事关中华民族千秋万代,事关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国之大者、省之大计。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去年5月来川调研作出的指示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全力推动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工作。泸州、眉山两市被列入试点,肩负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历史使命。   8月25日,泸州市将迎来普惠托育试点一周年的日子,让我们把镜头对准泸州。
监督队:重支持,普惠托育从无到有   普惠性托育工作,是泸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试点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泸州市人大有何作为?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泸州市人大常委会把支持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价值取向,把支持贯穿监督的全过程,下深水、出实招,有力助推民生实事落地落实,有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监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确保支持到位到点不放空。   试点工作启动后,泸州市委站高谋远提出工作要求,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勇于担当、全面跟进,把助推普惠托育试点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及时与市委市政府领导会商,成立了人大常委会普惠托育试点助推工作指导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助推工作方案,作出专项工作布置,迅速指导普惠托育试点工作在全市有序开展。   2021年以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国家人口战略,立足泸州民生实际,积极支持推动,将普惠托育试点工作作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监督内容,列入常委会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全力以赴助推试点工作务实开展,解决群众“托育难”问题。   2021年12月,经纬爱娃托育园不以盈利为目的,加入到普惠托育行业。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泸州首家市属国企开办的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城投·保蓓家南滨托育园盛大开园,设70个托位,专为0-3岁孩子提供全日制普惠托育服务。   中国石油四川泸州销售分公司利用闲置资产,兴办职工福利性托育照护点,目前正在装修,预计将于10月投入使用。届时,“陪爸妈上班、带孩子回家”的理想托育将在这里变成现实。   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集园区企业之力,发挥园区管委会统筹作用,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发展、服务职工需求为导向,采取园区主导、企业运营、院校参与、属地监管的四方联动运营模式,为园区职工提供温馨贴心的人文关怀。   一家家普惠性托育机构相继落地,泸州市普惠托育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托育难”问题正在迎刃而解。   截至目前,泸州市已有普惠托育机构32家、托位2169个、在托婴幼儿1026名,普惠托育试点工作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需求。
智囊团:出实招,探索“1573”服务模式   一年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人大职能,发挥人大优势,出实招、解难题,助推普惠托育试点这件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普惠托育工作整体起步晚,认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泸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刘晓锋说,这是泸州市在普惠托育试点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对泸州市的老百姓来说,收费多少算得上普惠?这是试点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刘晓锋说,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和政策,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就推动市人民政府出政策。   普惠托育在泸州启动试点后,一轮密集的调研走访同步进行。泸州市人大常委会一方面立足职能,主动作为,组织代表集中视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一方面发挥代表优势,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宣传政策、收集问题、建言献策。   面对国家和省上没有出台普惠托育标准的现状,市人大常委会从认定标准上突破,提出建立一个普惠认定标准的建议,推动政府在综合考虑泸州物价水平、群众意愿、运行成本等因素下,出台普惠托育认定标准,作为试点过渡标准。   解决了标准的问题,更多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接踵而来。普惠托育谁来办?托位哪里来?场地谁来提供?资金如何解决?市人大常委会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探索建立幼儿园、企业、事业、社区、园区5类普惠托育模式,依托幼儿园空余学位资源、社区闲置房屋开展托育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园区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为普惠办托模式打开了思路。   直面普惠托育的堵点和难点,市人大常委会以领导定点联系、县(区)人大常委会牵头助推、相关专委会督促检查等形式,对试点工作形成推动力量。在增加托位、优化服务、强化激励上想办法、出实招,助推建立公共资源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普惠认定机制,逐渐形成了一个普惠认定标准、五类普惠托育模式、七项普惠配套措施、三大普惠支撑平台的“1573”泸州普惠托育工作模式。   今年4月,《泸州市普惠托育试点工作方案》出台,市人大常委会总结提炼的“1573”普惠托育工作模式写进了方案并付诸实施。   6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泸州调研时,对泸州探索的“1573”普惠托育服务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泸州普惠托育试点工作中形成的“泸州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推进器:下深水  持续发力推动试点   自泸州市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助推工作持续发力,不断推动试点工作向高质量发展和深化。   在泸州市普惠托育试点过程中,泸州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总结、不断优化、不断深入,坚持对标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对标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和市委的工作要求,把握人大角色定位和助推工作角度力度,明确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目标,坚持“深入调研、梳理政策、摸清家底、寻求突破”的助推工作方向,于今年7月提出构建试点工作“四个一”工作格局的建议。这是泸州市人大常委会总结阶段性工作经验,下深水解决问题结出的硕果。   根据泸州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四个一”工作格局建议,泸州市普惠托育试点工作有了明确的“取向”“目标” “机制” 和“原则”。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建议的目标,泸州市将努力打造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确保4.5个、力争达到5个。   与此同时,泸州市人大常委会还提出了园区、企业、院校、政府“四方联动”和集团化、连锁化、品牌化“三化推进”的试点路径建议,得到了市委的高度认同和肯定,有力助推了试点工作的规范、有序、健康、科学发展。   就在7月,《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泸州市普惠托育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出炉,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卫生代表专业小组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等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市7个区县、4个产业园区、11个企事业单位、12家托育机构进行实地走访,分别召集20个家长代表、20个托育机构代表、37个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座谈研讨,开展问卷调查1786人次,分析试点工作现状提出意见建议21条,形成了这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中,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助力试点工作纳入全市重点改革事项,园区和企业办托的突破得到了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宁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泸州市委在牵头组织召开的普惠托育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再一次肯定了人大助推工作取得的阶段性重大突破,并给予了调研报告高度评价。   下一步,泸州市人大还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进一步跟进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情况,完善助推工作机制,助力示范点位打造,助推托育方式创新,为普惠托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来源:“四川人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许亚琴、孙信志)

南充人大:变“问题清单”为“履职清单

2022年5月26日,南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潘国华到蓬安县河舒镇,调研人大代表之家建设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开展情况。 (南充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南充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广泛发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建立起代表为民服务和反馈处理群众意见的长效机制,全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
聚焦民生热点做好事   发挥“关键少数”表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深入基层访民情、解民忧、纾民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潘国华深入定点帮扶的南部县谢河镇磨刀石村,实地查看村聚居点污水管网及河道环境情况,现场调研场镇污水治理及河道环境整治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结对联系的市人大代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在联系过程中切实推动实事办好。   多点开花掀起办事热潮。各级人大代表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普遍问题,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嘉陵区火花街道老旧小区多,部分小区地下管网堵塞、楼顶漏水、外墙墙砖脱落,既影响群众生活,又有较大安全隐患,区人大代表李永洪等积极向政府争取将其中一些小区纳入棚户区改建项目,解决了群众切身难题。南部县人大常委会对代表收集的群众问题认真梳理,能及时办理的,第一时间为群众协调解决;短时间内不能办理的,耐心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并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办理。   建立机制持续解烦除忧。南充市各级人大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建立起代表为民服务和反馈处理群众意见的长效机制。西充县人大常委会完善代表走访反馈群众意见机制、群众意见办理跟踪督导机制,确保群众意见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高坪区人大常委会健全《代表向选民述职办法》《代表履职纪实评价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动力、规范代表履职行为、提升代表履职成效。蓬安县人大常委会把专项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对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年度考核和代表向选民述职的重要内容,推动乡镇人大和代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聚焦乡村振兴办实事   当好基层治理调解员。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各级人大代表利用植根人民的优势,为营造稳定和谐的乡村环境贡献力量。蓬安县连任多届市、县人大代表的陈茂英驻周口街道人大代表之家接待选民、调解矛盾纠纷,接待群众信访1500余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20人次,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当好产业增收带动员。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南充市各级人大将推动产业振兴作为履职重点,引导人大代表活跃在产业振兴的主战场。高坪区会龙镇人大主席团多年来持续组织代表开展农业现代化调研,加强低效园区治理,引导群众入园务工,保障群众收入。   当好文明乡风引领员。南充市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和宣传者,以正确导向带动广大群众破旧俗、立新风。顺庆区金台镇人大代表小组在家庭教育宣传周广泛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并组织代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子女。蓬安县人大常委会协调县融媒体中心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专栏,选取典型人物事迹,每月定期在电视台、电台等平台展播,通过微信、QQ群及时传递活动信息,印发工作简报,形成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截至目前,南充市各级人大代表已走访、接待群众5.79万人次,走访、帮助企业2137家,收集问题8846件,已解决6907件,提出建议5207条。各级人大代表把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充分彰显人大代表的新时代风采。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林琳琅、丁显阳)

宜宾市翠屏区人大:“六个联动”破解监督难题

宜宾市翠屏区五级人大代表集体入驻代表联络站。(翠屏区人大常委会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宜宾市翠屏区人大常委会探索运用“六个联动”机制,创新基层人大监督方式,着力破解监督难题。   市区镇一盘棋联动,破解“墨守成规”问题。翠屏区人大常委会将“三联三定”机制和宜宾市人大常委会“双联”机制相结合,逐步形成“市—区—镇”三级人大多层次、开放式的“一体化”互动格局。一方面,市、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监督工作,推动市、区两级人大监督同步、部署同步、时间同步、要求同步、推进同步。例如,结合市、区两级监督计划,按照“市级牵头、区级协同”的方式,联合开展宗教场所规范化建设工作调研。另一方面,印发《关于建立“三联三定”工作机制的通知》,由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委室定向参加人大监督工作、定期参与为民办实事活动,规范基层人大工作。   代表凝聚接力联动,破解“各行其是”问题。针对驻地全国和省人大代表数量少、组织活动难等问题,翠屏区将全区1270名全国、省、市、区、镇五级人大代表统筹编入48个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主题式集体入站”活动,组织各级代表参与人大监督工作。同时,针对区、镇人大代表所收集意见建议受到代表层级权限限制等问题,以“代表接力”形式,将超出本级办理权限的意见建议,协调交由上一级人大代表进行反映和交办。北门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区人大代表邱丽华和市人大代表张波就通过“代表接力”的方式,将收集到的“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绿色通道撤销刘臣街二医院公交车站点”2个建议在市人代会上提出并转办。   特定领域专业联动,破解“泛泛而谈”问题。组建法治、教育、农业等专业代表小组,让“专业代表”进行“专业监督”,提出专业问题,给出专业建议。同时,推动“外行”变“内行”,在开展监督工作前向代表提供相关参考资料,邀请资深业内人士或专家学者为代表专题授课,为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奠定基础。今年以来,翠屏区人大常委会已组织开展人大监督专题培训12次,组织专业代表开展调研、视察等监督工作3次,取得了良好效果。   代表跨越区域联动,破解“故步自封”问题。翠屏区人大支持和鼓励各代表小组围绕市区中心工作和重点领域,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文脉大道项目建设等工作,联合组织开展跨区域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例如,合江门街道人大工委、金秋湖镇人大主席团以代表联络站为平台,组织各级代表对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情况开展联合视察。   建议收集办理联动,破解“敷衍了事”问题。以开展星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创建工作为抓手,通过“建点—连线—带面”全面铺展基层群众意见建议收集网格,分层分级加强代表履职培训,把好代表建议“源头关”。出台《宜宾市翠屏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信息反馈工作制度》,建立“人大代表专题调研+人大常委会各委(室)跟踪监督+政府部门实时反馈+办件结果满意评价”的意见建议办理“4+”反馈机制,加强对建议办理质效的“评定关”。2021年以来,对区五届人大八次会议62件建议办理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督,对6件重点建议办理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对3件一般建议的办理结果予以重新定级,代表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三方督办协调联动,破解“落实不力”问题。翠屏区人大常委会联合区纪委、区委目标绩效办以代表建议督办促落实,通过联席会商、联动监督、互动交流等形式,加强与纪委专责监督、区委目标绩效办工作监督的协作配合,形成问题收集、建议办理、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今年以来,各级代表通过各种形式收集到相关问题193个,现已办结并反馈146个,有效提升了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和信任感。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作者:沈琦、丁显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