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王皮影:墙里开花内外都香 将开启海外巡演

18.06.2014  13:07

  编者的话

  今年10月,“川北王皮影”就要开启最大规模的海外巡演了。这一演就是200余场,依托旅游,年收入就能过百万……阆中的“川北王皮影”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在资中,长期活跃基层的木偶剧团每年演出达到300余场,演员收入大幅提高;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木偶皮影剧团,每年都有2-3部新剧上演……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坚守传统文化,抓住机遇,民间传统艺术剧团也有绚烂的春天。

  □本报记者 朱雪黎

  “这是我们皮影第一次排舞台剧,跟传统表演很不一样,有点看头。”表演前,“川北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如此向记者“推销”。继阆中首演后,6月13日,法国戏剧导演吉贝尔·蔡与阆中“川北王皮影”合作的皮影舞台剧《遗失的影子》又在昆明演出,赢得不错的反响。

  抓住这样的机遇,川北王皮影墙里开花,内外都香。

  【一种载体】王皮影:创新中闯出国际市场

  不同于传统的皮影表演,导演将提前录制的皮影表演放大到幕布上,通过声光变幻,皮影现场表演与视频交替出现在舞台上。不但节奏感十足,而且也让原本只适合二三十人观赏的皮影戏,在上千人的大剧场演出也没有任何问题。“古老的中国皮影与现代视频影像的碰撞,能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导演吉贝尔·蔡告诉记者。和国外导演合作,是王彪努力抓住的机会,借此,王皮影能做出国际范。而把眼光瞄准出省出国,也让王皮影的路越走越宽。年初,他们刚到印度尼西亚做了几场商演,除去机票、食宿等开销,4人组成的演出团每天赚5万元。“以前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皮影,如今,家族的年轻人都争着要来学。”王彪说。

  【一位传人】王彪:坚守中赢得新天地

  目前,在阆中古城华光楼,王皮影平时每天要演出一场,周末一天要演出3-4场。连带出售皮影工艺品和餐饮服务,王皮影每年毛利就能过百万元。

  面对如今的成绩,王彪表示既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也庆幸家族多年的坚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皮影渐遭冷落。1988年,王彪的爷爷王文坤带着皮影应邀献演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第一个登上这个艺术殿堂的中国农民艺人。尽管如此,国内演出依旧没有市场。

  1999年,一直想带着子孙将皮影演下去的王文坤抱憾离世。2000年,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王彪、王访兄弟二人,决定带着在外打工的积蓄,到成都开始租房表演皮影。“当时一个月收入才200多元,只能吃老本。”为了多点演出收入,王彪后来又到人民公园找了一个地方演出,顺便帮喝茶的人看孩子挣点小钱。有空的时候,他免费到大学、幼儿园演出,只为赚取眼球,宣传皮影。就这样,王皮影渐渐在成都扩大了知名度,邀请演出的餐饮娱乐场所渐渐多了起来。2004年,阆中旅游业悄然兴起,王皮影被当地政府请回家乡阆中古城演出,渐渐开辟了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