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川剧《巴山红》蓉城首演 重温红军长征情

17.10.2016  17:38

  10月14日晚,四川省川剧院根据巴中红军医院原型创作排练的现代川剧《巴山红》在蓉首演。该剧讲述了巴中名医被旧社会军队毁掉医典和医馆,得遇长征中的红军,以医术参加革命的感人故事,把四川人的幽默、豁达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称赞。

  特殊视角纪念革命岁月,弘扬军民共铸的长征精神

  《巴山红》是四川省川剧院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门编排的倾情之作。近80人团队,前后经过1年时间编排,多次修改调整,制作精良,故事写实,情节感人,是原创现代川剧中的精品。

  该剧撷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巴中地方医馆和红军医院的事迹,通过对百年医馆名医李济生和红军医院院长刘红英的人物塑造,以乡情、友情、离情以及父子情、夫妻情、军民鱼水情为戏剧情节,生动地反映了社会巨变中,两位医者除民病痛与解民倒悬、医人之疾与医社会之疾、救民与救世的思想碰撞和心灵震撼。彰显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再现红军医生感人事迹,弘扬了伟大长征精神。

  中医民族文化的跌宕命运,诠释革命的意义

  回顾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翻雪山、过草地……遇尽艰难险阻,伤亡惨重,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为保证部队战斗力,医护人员们随军转战,英勇抢救伤员。而《巴山红》正是把这些“最为可爱的人”的事迹搬上了舞台,他们与浴血奋战的前方战士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千方百计为官兵防病治病,不怕困难,日夜操劳,战胜千难万苦。

  《巴山红》中融入了许多中医元素,剧中中医与西医并肩作战,“在那个缺医少药的环境里,西药几乎很难获取,是中医解了燃眉之急。这是真实的历史,我们专程去原红军医院旧址采风,可以说这里是最早的'中西结合'典范。”导演郑德胜说。

  在演出现场,无论是舞台的布设、演员的唱词、剧情的设计,都能感受到中医文化,人性的光辉。特别是视医典为生命的李济生,给观众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剧中当旅长一把火烧尽他的医典,甚至连自己的济世堂也被焚烧,李济生痛不欲生却无可奈何,造成了他对“当兵之人”最为痛恨。

  但最后,为帮助红军、救助百姓,李济生毅然加入红军长征队伍。新旧两种政权、两种军队的对比、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李济生高尚的品格引起了台下观众强烈的共鸣。郑德胜谈到:“《巴山红》从参与到长征中的医生群体入手,通过川剧的形式来表现中医的仁术仁心,军民一家亲,团结一致的时代精神,这是最具有独特性之处。”

  90后担当《巴山红》编剧,中青年演员“挑大梁”

  《巴山红》作为一部原滋原味本土原创作品,从编剧、舞美、演员等都是中青年人才为主。在前不久落幕的四川省第三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省川剧院的演员们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剧中不少演员就是从中挑选而来。

  近年来,四川省川剧院为振兴戏曲,培养川剧人才持续发力,据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淳介绍,2015年,省川剧院就制定了“剧目立院、人才兴院、制度强院”的办院方针。

  通过中国戏曲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成批成建制地培养川剧艺术后备人才;《百戏传承》《周日戏聚》和进校园、三下乡等演出活动,持续不断地加大剧院拔尖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剧本人才培养,为鼓励剧目创作,省川剧院制定了“排练演出一批、策划创作一批、储备扶持一批”的思路和方案,并以此来调动剧本创作者积极性和主动性。

  陈淳说:“我们把2016年定位为‘创作年’,力争推出一至两台具有深厚艺术潜质的新创作品。”

  据了解,川剧《巴山红》的编剧就是90后的朱文汉。如此一部厚重悲壮的大戏,大胆启用一批年轻的创作者,是很难想象的。朱文汉曾驻扎在巴山地区进行采风创作,虽然环境艰苦,但他大半年的时间坚持创作,请教了许多前辈专家,前后改稿无数次。

  川人精神表现到位,老观众赞出彩

  川剧《巴山红》作为“锦绣四川·好戏连台”的精品演出,获得了广泛好评。观众马大爷看后连声感慨:“演出很精彩!把四川人的幽默、豁达、特别是川人精神体现得很到位!”

  “锦绣四川·好戏连台”持续时间长六个月,将四川省乃至西南近十年创作的近五十台精品舞台艺术进行逐一呈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演出季均通过四川文化惠民卡推行低票价制度,做到了还戏于民,让基层群众均等化地享受四川艺术发展成果。

  不仅如此,整个演出季还让群众乐在其中、参与其中,由四川文化·院团院团联盟建立的文化志愿者团队都为每场演出真诚服务。团队现不断壮大,且日趋规范化、专业化。

  据了解,文化志愿者团队内部不仅设立组织架构,为加强对艺术的推广,提高文化志愿者的艺术素养,音乐之家还为文化志愿者们提供了专业学习与展示自我的平台,设立学习培训班,增设艺术学习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文化的生活,精准化的文化服务,传递出社会正能量。(本文图片由黄文德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