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雅安市合作60周年交流座谈召开

23.09.2016  23:39
作者:龙泓宇 来源:宣传统战部

  

      副省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来校调研

  风雨同舟一甲子 携手共进谱新篇

  川农大雅安市合作60周年交流座谈召开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先生在上世纪初提出的教育思想。自1956年迁雅安独立建院以来,川农大在雅安市历任领导的关怀和雅安人民的关心下,不断创新,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建设,二者一路相互扶持,相互促进,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校地共荣发展之路。如今,正值川农大110周年校庆和学校落户雅安一甲子之际,市校双方齐聚一堂,共叙情谊,畅谈未来。

  四川省政府副省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伊林,市政协主席杨承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剑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小林,市委常委、秘书长戴华强,副市长赵京东,我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校长郑有良,党委副书记庄天慧,副校长张强、王曙光,党委副书记王斌,副厅级调研员何临春,党委常委、党政办主任丁林参加会议。

  叶壮代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和全体雅安市人民对川农大110周年校庆,特别是迁雅安办学60周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祝贺。叶壮指出,川农大办学规模从最初的1000多人时艰难起步,经过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到如今“三校区交相辉映,四万人才俊辈出”,川农大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提高。在这期间,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川农大在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的同时,始终眷顾于雅安,反哺于雅安,川农始终与雅安血脉相连,风雨同舟。

  叶壮强调,长期以来,以市校双方合作为依托,紧紧围绕灾后重建、扶贫攻坚等工作,共同实施科技项目近200项,搭建了各类校地合作平台,川农大的专家们走出校园,为雅安提供了巨大的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在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此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与川农大的合作,将市校合作纳入了全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大力支持学校建设,雅安已经成为川农大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雅安市发展势头良好,在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的背后,也少不了川农大专家教授、师生员工的付出与心血,市领导班子对川农大在雅安市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地感谢。当前,市校合作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希望市校双方不忘初心,进一步传承友谊,密切合作,携手共进,实现校地双方共繁荣。

  邓良基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与会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对雅安市委市政府和雅安人民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厚爱与理解表示由衷的感谢。邓良基用“一甲子风雨同舟,六十载春华秋实”生动地概括了雅安与川农大一起走过的漫长岁月。邓良基动情地谈到,从1956年四川农学院迁雅独立建院的时候,川农与雅安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当川农的老师们克服路上的种种苦难来到雅安时,这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精巧又静谧的小城让他们倍感惊喜。当时雅安地位行署为学校的建设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学校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教学科研的正常秩序,力保学校如期开学。邓良基谈到,川农大在与雅安携手共进的60年里,始终贯彻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的办学理念,办学资源条件不断丰富,学科门类不断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充实雄厚,对外交流力度不断加大,科研成果丰硕,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达1千亿元。从单一的农学院发展到四川农业大学,从入围“211工程”到如今开展“双一流”建设,川农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但每一个川农人都深知,川农大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历任雅安市领导和每一位雅安人民的支持与关心。雅安,是川农的根。

  郑有良表示,从川农1956年独立建院以来,学校在雅安再次起航,与雅安一同经历动荡年代的悲惨苦难,共同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共同展望充满希冀的未来。郑有良指出,学校“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已经定格并持续推进校区间的协调发展,坚持做大做强雅安校区,持续做特做优成都校区,加快做实做精都江堰校区,不断完善“雅安成都校区融合管理,都江堰校区延伸管理”的管理体系。郑有良谈到,今年川农大首次实现全部在一本进行招生,在提前告知新生校区间不能再转专业的前提下,招生人数依然突破一万。其中,雅安校区人气最旺,新生人数达4800人。四川农业大学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做好相应调整。如何在保持农业学科的优势下,进一步加强雅安校区非农专业的建设,拓展雅安校区的硕士点、博士点,已经成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

  赵京东和庄天慧分别代表市校双方介绍了市校长期合作以来的情况。早在上世纪中叶,学校迁到雅安之初,学校的专家老师们就开始走访调研雅安各区县的农作物、农村经济等情况,以期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提供农业科技指导与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市校合作程度不断加深,联合实施的各个项目和搭建的各类合作平台不仅加快了川农大发展的步伐,也为雅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一,市校双方在2001年创建的雅安市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2012年的国家科技部对全国26个在建园区的考评中名列第4。合作以来,我校制完成了园区的总体规划,领办了一批农业科技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职工到雅安市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开展试验示范、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以加快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在雅安的推广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其二,我校在2003年开始创建专家大院,开创了四川省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先河。15个专家大院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企业主导型、协会主导型和政府支撑型三种基本运作模式。我校有17名专家、教授受聘为首席专家,50多名专家、教授和在校学生上千人次参与了专家大院的生产和实践。据不完全统计,由专家大院培育推广并转化的科技成果已达81项,创经济效益近30亿元。

  其三,双方合作共建的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茶叶检验中心——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已成为西南地区权威茶叶质量检测地,对推动雅安茶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奋力抢占茶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双方持续推进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即雅安模式)建设,组建5大产业部和相应的专家服务团队,根据需要设置乡(镇)服务站,搭建起“总站—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共立项20个,涉及项目资金达1000余万元。

  其五,校市双方坚持把构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作为深化科技合作的重要工作。我校近年来开展各级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受训人数达6余万人次。此外,市校双方还不断探索科技型管理人才培养新途径,实施了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到地方挂职政策。学校目前有26名专家教授在雅安各县、乡、村挂职锻炼。

  其六,学校为解决科技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推进雅安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农民科技110”项目为例,系统上线以来,共计接受咨询超过6万人次。

  其七,学校派遣市、县(区)科技特派员60多名到雅安6县2区中去,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活动方式,为雅安市及县区提供科技服务,根据各县区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

  其八,科技助力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在“4·20”芦山地震后立即由校领导挂帅,组织多支专家队伍深入雅安灾区,对农作物进行抢救,力求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随后,为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和震后社会秩序稳定,学校编制了一系列灾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和积极提供、培养社工人才。在震后美丽雅安的建设进程中,川农大将不断努力,继续做出新贡献。

  会上,市校双方参会同志纷纷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川农大与雅安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地共生关系,雅安对川农的发展关心备至,川农对雅安的服务永不停歇。雅安成为了川农教职工的家乡,许多川农人“生于斯、长于斯”乃至“终于斯”;川农也成为雅安市发展的“顾问”和市民的公园,农民遇到生产难题咨询川农专家,市民茶余饭后到川农散散步、健健身,中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川农校园等都已成为常态。回顾历史,校地合作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双方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展望未来,双方在雅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农产品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合作共赢空间。此外,学校还向雅安市参会领导介绍了学校110周年校庆筹备情况,并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市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