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后人千里赴山西 寻找父辈抗战足迹
27日,十多名川军后人在川军烈士纪念碑下参加纪念仪式。
老川军郑维邦。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军队在这个狭小的关隘依托优势地形,抵抗了3天,阻挡了在数量上几十倍于自己的波斯军队。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川军抗日战斗中,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类似的战役。
70多年前,在远离四川成都1300余公里的山西黎城县,曾有这样一支川军队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携带极其简陋的装备,在李家钰将军带领下,在当地东阳关阻挡日军侵华数日,2000余名川军将士喋血战场,草草掩埋,魂守异乡,墓地无名。
9月27日早上8点,当地这支川军队伍的10余名后人,集结于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下,举行简单的启动仪式后即驱车赶赴山西黎城县。在9月30日全国首个法定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他们将在山西东阳关,参加“铭记英雄,圆梦川军”大型纪念活动,寻找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足迹。/一场战斗
山西东阳关血战2000川军喋血异乡
1937年9月,为了救国于危难之中,47军军长、四川蒲江人李家钰奉命率其47军从西昌出发,经成都,沿川陕路徒步北上抗日。上万川军将士长途跋涉40余日,到达山西抗日前线。此时山西已是寒冬,川军单衣弹药奇缺。1937年11月,川军47军178师开赴黎城一带,堵击日军进犯东阳关。1938年2月,太原失陷后,日军经邯郸、武安、涉县进攻东阳关,想一举驱逐驻守长治的47军。日军进攻了三天三夜,未能逾越东阳关半步。
但最终日军由汉奸带路抄小路进攻黎城,于18日凌晨4时许,已陷入两面夹击的47军被迫撤出东阳关阵地。
此战日军伤亡在千人以上,47军英勇抗敌,壮烈牺牲者在两千人以上。/一次纪念
十余名川军后人千里寻找父辈抗战足迹
27日早上7点左右,十多名川军后人便早早地来到川军烈士纪念碑下,完成活动仪式后,带着川人的问候,行程1000多公里开赴山西黎城县祭奠先烈。
72岁的《川军抗战亲历记》主编刘运勇告诉记者,“年龄大了,家里的孩子本来是不让我去的,我就自己‘估倒’要来的。一直想去看看,也是达成心愿吧。”/一份名单
107牺牲川军名单蒲江72岁老人找了29年
一路上,72岁的蒲江县文物管理所退休员工龙腾,不停地翻看着手中的一份五页名单。名单之上写满了川军战士的名字,总计107人。
龙腾说,为了整理这份名单耗时29年,通过翻阅四川省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蒲江县档案馆,以及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四川省及重庆市所管辖的所有市区县志。在四川档案馆,龙腾收获了意外之喜,他找到黎城人民当年为川军牺牲将士立下的纪念碑,碑上详细记录了此次战役中,47军牺牲的所有排长以上川籍将士信息,一共34名。
龙腾手中的这份名单一天天厚起来,但距离2000余名牺牲将士来说仍只是一小部分。“我会用我一生的精力来还原这段历史,我想大家都能记住他们。”龙腾说。/一个见证
47军唯一健在老川军“我做梦都想回山西看看”
当年上万川军将士与日本侵略者殊死血战,而经过惨烈战场和时光流逝,当年参加过山西抗日的47军老川军寥寥无几。在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的帮助下,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成都二环路东段的一个院落里,找到了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健在老兵郑维邦。
1937年,郑维邦便参加由军长李家钰带领的47军出川抗战,1941年,郑维邦一行奉命偷袭日军占领的山西运城机场。“我们在机场外面埋伏,本打算趁敌守备松懈时,钻过铁网进去的”,郑维邦回忆,谁知道刚趴上去的七八个弟兄们,一直没动静,才发现,“铁丝网是通电的,随后工兵切断了电源,刚把他们弄下来,就被发现了,我们就朝田里跑,那几个兄弟多半牺牲了。”
“在山西参加中条山战役时,我不小心踩到地雷,右脚4个脚趾被炸断了,大腿和腹部也被弹片打中,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没得麻药,就由几个人按着,医生用刀划出口子,用钳子把弹片一个个取出,当时就痛晕过去了。”郑维邦脱下鞋子,指着脚趾说道,后来接上了3个,右耳震聋了,“没被炸死,说明我还是有打仗的命嘛。”
在得知这次“铭记英雄,圆梦川军”的活动,邀请他前往山西时,“我做梦都想回山西,看看战斗过的地方,给先走一步的兄弟们烧点纸。”郑老遗憾地说,由于四川前往山西路途过于遥远,加之身体欠佳,最终他没能成行。“可能我以后也再没机会了,只有到下面和战友们再会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 余行 实习生 杨力山西黎城摄影报道(紧接01版)上述问卷还有一条:“关于十年后的中国,你想到的画面是什么?”,其中一个答案“大都市里清澈的母亲河”让我动心。这个颇有民意含量的回答,应该说也是爱国回答。这是真正观照了国家与公民,反思了义务与权利关系之后,带有期盼的回答。同时,“熊猫抱着竹子啃”的回答,也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不仅鲜活而生动,也反映出随着年代不同,年轻人关于国家情怀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每个人的强大,这是一条每个国民个体权利与尊严逐步得到尊重和舒展的路径。
爱国,先要弄清国家的含义,想一下“国家为我做了什么,我为国家做了什么”。对于国家,熊培云曾有个妙喻。他说国家就像珠宝盒,公民则是盒内珠宝。保护珠宝不受损,“珠宝盒”才有意义。同理,只有珠宝盒不受损,珠宝才最安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