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叔说】“罚款搞创收”?这事干不得!

19.08.2022  21:08

  最近,国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很长,其中有句表述引发广泛关注:“坚决避免乱罚款,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严格禁止以罚款数额进行排名或者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

(图源:中国政府网)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合称“三乱”,是一个顽疾。上世纪90年代,这个问题一度很严重,中央和多部门都曾多次专门出台治理办法。这次《意见》提到的以罚款进行创收或者以罚款作为排名、绩效考核等问题,并非新事。

  作为一种执法行为,行政执法部门的罚款,目的在于纠正违法行为。比如碰到开车没系安全带、路边违章停车、情节轻微的占道经营或者无证经营的,可以罚款;一些企业卫生或者消防措施不到位的,也可以罚款。让违法者付出一定经济代价,可以督促其改正。但现实中,“三乱”之所以难治,还是因为正常的执法行为走了样。

  比如过去“罚款”和“上缴”还没有实现“两条线”的时候,一些有罚款权力的部门可能拿收上来的钱充了自家“小金库”,最后当福利待遇发给员工了。有些基层执法机构人手编制不够,上级经费划拨不到位,本来该吃财政饭的人必须“自己找饭吃”,于是就打起了罚款的主意。

  随着罚缴分离、对执法机关全额拨款、严格规范执法程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当年的混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尚未完全根治,尤其是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吃紧时,借罚款搞创收的老毛病很容易复发。

  例如,去年有媒体调研发现,北方某山区县一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亿多元,而交通违章罚款就“创收”3000多万元,撑起了可用财力的1/3。国务院督查组暗访发现,部分交警为完成创收任务,对过往货车司机随意罚款,有货车司机反映,“拦下来啥也没说就让我出示行驶证驾驶证,我把行驶证驾驶证递给人家,人家给打出一个罚款单,这都习惯了。”更匪夷所思的是,某地居然可以提前缴纳一个月罚款,“充值包月”后就可以随便违章。

(图源:央视新闻)

  一些地方还将手伸向了企业。比如去年底被通报批评的河北霸州,向辖区内乡镇、街道、开发区下达非税收入任务,开展运动式执法,逐利式、“无差别”地向辖区内数千家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上来总计6700万元的巨额罚款。

  这些地方政府的“罚款冲动”,主要源于“缺钱”的现实困境。但一缺钱就想着从企业、个人头上“薅羊毛”,实在是短视且有害,很容易陷入“财政缺钱—罚款搞钱—营商环境恶化—企业用脚投票—税基减少—更加没钱”的恶性循环。罚款解了“燃眉之急”,但对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的破坏是相当长久的。

  今年6月以来,国家分阶段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聚焦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领域。坦率讲,这些领域的“三乱”问题长期存在,社会反映强烈。

  据报道,此次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借疫情防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惠企收费政策、收取明令取消的费用、强制捆绑销售、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警惕和抑制“罚款冲动”“搞钱冲动”,把眼光放长远,学会“放水养鱼”“留住青山”,切莫竭泽而渔。

  文/铁甲依然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