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大人:十佳岗位青年】翟坤周:做新时代的科大弄潮儿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我校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他们熟练掌握本岗位各项业务和理论知;他们敬业爱,立足本职岗位;他们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争创一流成绩,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们就是十佳岗位青年。
在翟坤周看来,作为青年教师和青年学者,我们不仅要把西南科大精神融贯于我们的学习、教学、科研、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更要把这一大学精神通过教学过程、育人过程传递给西南科大青年学子。
作为一个从秦岭大巴山南麓偏远农村山区走出来的85后农家子弟,从小就和泥土打交道的翟坤周,对农民、农业、农村一直怀着难以磨灭的深厚情感和乡愁眷恋,与个人情感息息相关的“三农”问题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他学术研究的第一领域。
随着学术经历的不断丰富,翟坤周深刻地认识到单一化的学术和学术视野将成为个人学术成长和成熟的限制。正是这样的学术体验认知,将翟坤周的学术研究从“三农”领域拓展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正是这种研究领域转向,在走上教学与科研工作岗位之后,翟坤周将学术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主流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结合上,就这样开启了城乡发展、生态文明和绿色治理的学术征程。
“我扎根于现实、潜心研究,是为了感谢和感激这个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而又充满发展机遇的大时代,为我追求美好生活和崇尚自由学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宽广的舞台。”回望从本科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的艰辛求学与后来的潜心科研,翟坤周感叹,“以学兴业,以学报国”的成长观念改变了他的一切,并将使他受益一生。
一直以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老师都普遍面临着这样一种现实挑战和困境:青年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存在动力感不足、在场感不够、兴趣感不浓、获得感不强,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现“本领恐慌”,课堂教学出现“魅力危机”。
因此,翟坤周深感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增强青年学生对理论问题和议题的时代感和现实感,翟坤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思想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他始终把青年学生作为课堂和课程的参与主体,启发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该真学真懂、深学深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回归理论、纵览历史、呼应现实的教育教学原则,始终注重把改造课堂、改造课程和改造话语结合起来,善于运用青年学生所接受的新表达和新话语改造课程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思想共鸣。
目前,翟坤周初步探索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两辅四结合”教学模式正在“概论课”教学中展开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育人是出发点、教学是立足点、科研是制高点、社会服务是落脚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把‘讲政治、讲科学、讲故事’结合起来。”自成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专职教师以来,翟坤周就开始了对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模块化、教学内容专题式改革的思考。
翟坤周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时,应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一是坚持立德育人,深刻认识“三个人”的问题;二是加强课程建设,整体把握“五个一流”的关系;三是强化专题教学,突出教学“三个体系”的融合。
谈到人才培养时,翟坤周表示,青年学者需要长期秉承“求实、求真、求专、求深”的科学研究精神,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致力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走上社会的第一颗“扣子”,当好青年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引路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郭鸿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