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200余株240岁黄皮梨树王似雪梨花正夭夭
老梨树依然花枝繁茂。
“梨花一枝春带雨”、“千树万树梨花开”……历代文人礼赞的梨花,每年春天都吸引着游人四下追逐观光。很少有人知道,新津梨花溪梨树林有200余株古梨树,根据碑文记载,它们已有240多岁 “高龄”。这些虬枝苍劲的古树看似垂暮老者,但在当地农人的精心照料下,仍然年年绽放新花。它们不仅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如今更成为 “古树名木”被林业部门重点保护。
古老梨园清代就有
3月17日,正值花期的梨花溪到处有游客拍照留影。枝干苍虬的老梨树,则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不过,要是碰到有人攀折花枝,78岁的姜志云大爷一定会严厉制止,“这些都是上年头的老树了,可不能乱折腾。”
在地势高低起伏的梨花沟,花枝繁茂的老梨树大多高达五六米,树冠如巨伞撑开,蜿蜒在地表的树根,最多有十几米长。而几株梨树的根部,胸径粗如磨盘。姜志云说,这片地方以前叫“姜梨园”,因为所有的梨树都是姜家老祖先们栽下的。姜志云从小就听爷爷讲,姜家在清乾隆年间从洪雅迁到新津,在这里开荒种地。见此处漫山遍野都是野梨树,便开始培植嫁接,最终有了这片黄皮梨园。“我们小的时候,老梨树比现在还多,多达四五百株,有好几株梨树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围!”姜志云记得,他和小伙伴们最爱在梨子成熟时爬上树,躺在粗大的树枝上,随手摘几个梨子一口气吃个够。由于梨树经过不断嫁接,黄皮梨子皮薄肉化渣、水分多、甜味足,每年都能吸引蒲江、彭山等地的水果贩子上门收购。
这片古老梨树林,让姜姓大家族过得比乡邻富足得多,“新中国成立前,别人吃玉米糊糊的时候,我们就吃得上干饭和馍馍。新中国成立后划分阶级成分,没果树的人家是贫下中农,我们就是中农了。”姜志云说,一棵老梨树最多的时候可以产八九百斤梨子,让姜姓人家衣食无忧。以前有人去世,梨树还可以砍来做棺材,“上百年的老梨树是上好的材料。”
美景拍不够。
古树名木纳入保护
然而,“姜梨园”的老梨树渐渐也碰上了新问题。
姜志云指着一株病死的梨树感叹:“老梨树容易生病。农村包产到户以后,梨树划归到各家各户管理。有的年轻人觉得梨子卖不了几个钱,不如出去打工。树没人管,有的就这么病死了。”
最近这几年,梨花溪的万亩梨花渐渐吸引了周边游客,梨树的经济效益才慢慢引起当地百姓重视。可是,管理梨树仍是技术活,村里除了几个上年纪的老人,很多都不会。姜志云指着一株老树树干上插着的木条说:“梨树树干最容易长虫,必须用棉花蘸上农药塞进虫洞,再用木条封死,才能灭掉虫害。”如今,姜志云家的四五十株老梨树全靠他管理。两个儿子也曾劝他把老树砍了栽新苗,“可是我舍不得砍,能救一年是一年。”
幸运地是,新津县林业局2007年到永商镇的梨花村调查,发现了这些已有240多年树龄的古老梨树,很快便纳入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姜志云说,现在老树如果出现了病虫害,农民自己搞不定的,便会有专家过来给老树输液打针,定期还能领肥料。“现在这些老树还要开花挂果,一株能收两三百斤梨子。”
当地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虽然黄皮梨如今已被不少外地品种的梨取代,但这个品种古老的基因仍值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