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院士欲退休遭拒 校方称还要靠你说话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今年11月,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北京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放。“他们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他们不肯放,即使我到80岁了”。
沈国舫还是环保部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方顾问,今年他也表达了请辞的意思,结果对方硬拉着不放,理由是这个岗位既要中文行,又要外文行,还要知识面广。 “他们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顶替”。
院士推荐制度部门利益化
一些国外科学院的院士推荐制度,不止一次地被拿出来与中国比较。
知名学术打假人士、学术科普作家方舟子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举例,美国的院士推荐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通常由院士推荐人准备候选人的材料。在此之前,候选人几乎没有任何私下操作的空间。“我们也有由院士推荐的制度,但是我们还增加了部门推荐、学会推荐。比如,教育部、中国科协都可以推荐院士候选人。 ”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
2012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候选人有院士、单位或全国性学会三种渠道进行提名。
陈佳洱告诉记者,如果在院士推荐制度中存在部门因素,有时可能会考虑部门利益,那么,这样的候选人可能不很符合真正的院士标准。“往往有可能部门希望显示自己的政绩,想多推荐一些,多上一些。 ”
“但是,真正到召开院士大会的时候,各个部门推荐的人都有,单个部门也很难左右。实际上好多部门推荐的人没上,还是院士推荐的人上得更多。 ”陈佳洱说。
官员参选院士问题
近年来,候选院士中官员比例一直很高。据媒体报道,2009年,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超过85%是现任官员,这使得官员院士候选人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但怎么界定官员,也有争议。
梳理官员院士候选人的履历,不难发现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行政级别在厅级以上,掌握一定科研资源,曾经执掌重大工程。而这些特征,在其参评院士时又变成一股助推的力量。有评论认为,用资源笼络院士,用权力换赞成票,已成为官员参评院士最大的弊端,成为院士制度改革无法绕开的话题。
但是,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两院院士中,受访者对官员参选院士的看法并不一致。
2007年,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第一次参选院士,这也是王宇第一次领略到这位官员候选人的 “公关艺术”。张曙光彼时邀请了数十名院士赴青岛参观四方厂,“他在造势,但给人的感觉是他确实搞得相当好,你也无话可说。 ”
王宇发现,张曙光从来没有说“你们要选我当院士”,他是以现场作学术报告的形式让院士去了解他,“你说,这有什么问题嘛?但是,真正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不一定能上去,有权力的人造势就能上去了。”在“公关院士”的指责之下,一些研究者认为,中科院、工程院应该把增选院士的资料公开,以方便社会监督。
终身荣誉不等于终身工作
院士到底有没有退休机制?在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沈国舫看来,没有。“没有文件规定说,院士何时办理退休手续。也没有一个单位说希望你退休,都希望你留下”。
搜索相关资料,确实找不出院士退休的规定。在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教职工退休年龄的相关规定中,教授最多也就能延长到70周岁,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却单列入“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所谓国家的有关规定,事实上没有规定。
在沈国舫眼中,真正实现了退休的只有一位院士——秦伯益。秦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目前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2004年,他给组织上写信,坚决退休,获得中央军委特批。
秦伯益认为,院士不该是终生不退休的特殊公民。
“终身荣誉不等于终身工作。 ”秦伯益说,院士只是一个称号,是对过去工作成绩的认可,是荣誉性的,不是一个职务。 “荣誉可以是终身的,但他在所在单位的职务不是终身的。现在院士所在单位包括有些院士都认为,我这个终身的荣誉,就代表着我一辈子不退休,这是误解”。
秦伯益对已故两院院士王选特别推崇,也认同王选在北大的一次著名演讲中说的:“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上就没什么创造了。 ”“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我们这些当选为院士的人,在当选之后实际上已无创新能力,也不再拥有最高学术水平。 ”
在秦伯益看来,有些院士现在很难起什么学术带头作用了,还有些院士完全失去了工作能力,甚至还有的糊涂了,长期住在病房里,但是他们永远不退休。这样社会影响不好。
在他眼中,社会把院士 “拔得太高”。一些省市或高校、研究院竞相用高额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年薪等来争夺院士,装点门面。各种考察、颁奖、座谈和评审也对院士邀约不断,这是院士不退不休的“社会土壤”。
也有些院士本人就不愿意退休。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至少有两位院士反对退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说,我看没有必要退休,很多院士退而不休,发挥潜在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还不小,“我看很好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周世宁的态度是不要一刀切:“如果院士精神很好,愿意干就让他干吧。有的没到80就老糊涂了,那就别干了。 ”
秦伯益曾撰文直言 “院士不是花瓶”,他清晰地看到,一方面,院士被人当花瓶,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院士乐于做花瓶。
“当花瓶也有好处啊,既有虚荣,也有利益。 ”秦伯益说,一个下属医院的院长曾当面问他和几位院士:“你们老先生都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工作需要你们,还是你们需要工作? ”
沈国舫也说,确实有些院士身体不行了,知识也跟不上了,“有些院士出去作报告,说不到点子上,脑子不是很灵光了。我们就要求年老的院士要自律,要有自知之明。 ”
但他觉得如果退休一刀切也有问题,有些院士到了七八十岁身体还挺好的,思维也非常活跃,经验又很多,还能发挥作用。
秦伯益也认为,科学家的退休年龄最好由科学家自己掌握。牛顿、爱因斯坦40岁以后都不做科学研究了,爱迪生和居里夫人一直做到生命最后时刻,富兰克林早年是科学家,发现雷电,发明避雷针,中年后从政。但中国科学家在长期革命文化影响下,提倡“活到老,干到老”。因此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应该追求什么生活目标,不知道大千世界中有多少值得自己去做的事。此外,还有种种利益的考虑,互相攀比,所以没有统一的退休年龄规定就很少有人想退休了。
他说,对于院士退休的问题,工程院讨论过好多次,谈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他认为,尽管有阻力,还是应该作出规定,“不能被一些表面的荣誉、被有限的物质利益捆绑”。
沈国舫也认为,既然规定80岁转为资深院士,就应该以80岁为限退休。
《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有一个条款内容大致相同,即“资深院士制度”,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资深院士除了不担任院及各学部领导职务和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及选举工作外,其他权利和义务依然照旧,并可自由参加院士会议。
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院士退休制度。秦伯益说,看到这个决定他很高兴。
沈国舫则认为,院士退休以后,如果哪个单位觉得还能发挥作用,可以返聘,让院士去做学术委员、顾问等,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但是目前,对于院士以多少岁为限退休、要不要搞一刀切仍有争议。据了解,此前,中国工程院曾想把资深院士的年龄设定在75岁,但是遇到的阻力很大。
(原标题:八旬院士想退休学校“不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