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爱在人间 广安13岁留守少女捐出肝脏及双肾

22.01.2014  14:49

圆圆留给人间一个大大的V。

爱留人间

圆圆捐出的器官,将拯救两名尿毒症病人和一名肝硬化病人《为了千万分之一的“生还几率”》后续

华西都市报:1月18日,13岁广安“留守少女”圆圆因突发的自发性脑出血,深度昏迷,后被初诊为脑死亡,亲人提出捐赠她的器官,前天凌晨3点,被送往四川省人民医院救治(华西都市报昨日A09版曾报道)。经过两天的脑死亡鉴定后,昨日上午,圆圆被正式确诊为脑死亡。下午3点左右,圆圆的父母在器官捐赠意愿书上签字,决定捐出女儿的肝脏及双肾。

  A他们的善举过度悲伤 母亲一度放弃捐赠

昨天上午,圆圆最终的脑死亡鉴定完成,她被确诊为脑死亡状态。在省医院急诊ICU的家属见面室中,圆圆的父母及亲友与医生进行了最终的器官捐赠意向确认。圆圆捐出的这些器官将拯救两名尿毒症病人和一名肝硬化病人。

上午11点过,在确认的过程中,一直支持捐赠女儿器官的付琼英女士无法接受女儿脑死亡的结果,极度悲伤,一度准备放弃捐赠女儿的器官。同时,因为圆圆从发病到脑死亡的时间很短,是非常理想的捐赠受体,她的全部器官都可以捐赠,“全捐是不是要挖空孩子?”付琼英说完这句话后放声大哭,她希望女儿在捐献器官后能够漂漂亮亮地走。捐出那些器官?还是干脆不捐?这位母亲已经拿不定主意,只有不断地痛哭。

此后,医生向圆圆的父母详细介绍了捐赠手术的流程,捐赠并不会影响孩子的遗容。经亲友们反复劝说和支持下,付琼英的心情终于平和了一些。而她第二件纠结的事,就是孩子捐出的器官必须能够100%成功移植。“如果器官移植失败,我们会受不了。”这,也是圆圆一家的共同心愿。

经过亲属们的商议,圆圆一家选择捐赠她的肝脏和肾脏,因为这两个器官移植手术的技术最成熟,成功率也最高。

最终圆圆一家坚持了捐赠的意向,付琼英与丈夫董召付在捐赠意向书上签了字,之后便躲在丈夫的怀中一哭不起。

圆圆的父亲董召付说,他和妻子一直认为,女儿是一个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捐赠器官将是她的品德在人间的一种延续,也是从头到尾支持我们捐献女儿器官的动力。”董召付不断地拥抱着极度悲伤的妻子,来减轻她的悲痛,在决定捐赠的过程中,母亲的思女之痛和助人愿望一直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在捐赠书上签字后,这对夫妻长时间的痛哭失语。

圆圆的姨夫李昌奎说,他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成功地进行移植手术,救活别人,在捐赠手术结束后,一家人再度进入了纠结地等待之中。昨晚7点,圆圆的器官捐赠手术完成,双肾及肝脏移植手术随即开始,一名20多岁的男性和一名40多岁的男性将接受圆圆的肾脏移植,圆圆的肝脏也将移植给一名晚期肝硬化的女性。今日,省医院将第一时间公布移植手术的结果。

  B他们的心声

回访受捐者:“等肾源,就像生死线上走钢丝

无论捐赠者最终去留,他们都应该是被感恩的一部分。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对曾经等待肾源8年的患者陈真进行了回访,曾有一位捐赠者的亲属在捐赠器官的最后瞬间拒绝捐赠,但并未妨碍陈真的感恩。

陈真1979年出生在泸州农村,2000年高考填志愿时,他报考了四川大学药学专业。

2004年4月陈真肾功能仅剩15%,被确诊为尿毒症。此前的两个星期,他已和一家医药企业达成协议,即将成为一名药剂师。但尿毒症不早不晚在这个时候来了,已经得到的工作被迫放弃,十几年的努力转眼又回到了原点。

2007年,陈真失去了剩下的15%肾功能,医生告诉他,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换肾。在透析等待治疗的过程中,他承受着各种并发症的折磨,同时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

与他同时等待肾源的两位病友先后离世。他清楚地记得,一位病友离世前一天,边吃橘子边和他聊天。过了一晚,病友就因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说,吃多了水果,对尿毒症患者会增加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直到现在,陈真再也没吃过橘子。“等待肾源,就像在生死线上走钢丝。”回忆起那段生活,陈真说,一年后,他曾经等到过肾源,但捐赠者的亲属在他即将上手术台时选择了退出捐赠,他再度成为了一名等待者。“虽然捐赠者亲属最终退出了捐赠,但他让我知道,有很多好心的家庭都有捐赠器官的意愿,让绝望中的我们看到了希望。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恩惠。他们让我坚持着等了下去。

2012年2月,被确诊为尿毒症8年后的陈真终于等来了肾源,完成了肾移植手术,而他的病友们很多都倒在了等待的路上。现在这位在等待的过程中无数次接近死神的年轻人,已经在家乡开起了诊所,走上了新的人生轨道。

专家说法

受捐医生:捐与不捐都值得尊敬

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医生朱世凯是器官获取组织的成员,也是圆圆完成器官捐赠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者,对于圆圆母亲一度改变捐赠,他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他说,“即使是在签署了捐赠意向书后,付琼英女士放弃捐赠,我们会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从2009年四川开展首例脑死亡患者器官捐赠手术以来,朱世凯已经接触了数十个在亲属脑死亡后有捐赠意愿的家庭,这些家庭中只有20%-30%的家庭最终完成了捐献。“没有完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脏器衰竭后不适宜捐献,个人感情和捐献意愿的斗争等等,但只要有过捐赠的意愿,无论完成与否,这些家庭都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每当一个家庭表达出捐赠器官的思想,这种精神就会感染其他的家庭。每多一个人捐赠,就是多个家庭受益。”朱世凯的统计表上还记录着这样的数字,四川省人民医院每年等待肝肾移植的病人超过400人,但仅有100人左右能够获得移植的机会。记者手记这场捐赠应该更顺利地开始

四川目前仅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军区第452医院四家医院具备开展人体器官移植项目的资质。但大部分的地方医院还没有和这四家医院开展长期的器官移植信息合作沟通机制,捐赠者想捐赠却不了解捐赠流程的事件经常发生。

在圆圆大爱之旅的背后,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月19日上午,圆圆发病次日即被初诊为脑死亡,当时她正在岳池当地医院救治,家属在提出捐献器官的意愿后,并不知道哪些医院有器官捐赠的资质,在悲痛中也无暇为此事奔波。当日下午,在他们已经准备放弃捐赠之际,热心的医护人员向华西城市读本求助。圆圆的亲属最终通过华西都市报与省医院取得了联系,完成了善举。

华西都市报记者崔燃摄影张磊

呵护善念 □蒋璟璟(本报评论员)

哀悼一位女孩的猝然离世,同时感念她与家人的大爱无私。每个人,都可有无数方式与这个世界作别。而选择捐出身体的一部分,无疑是最有意义的一种。

致敬圆圆一家人的善良,我们也该尊重,人性深处的那些纠结与彷徨。“因为过度悲伤,母亲一度放弃捐赠”,一位妈妈对女儿的爱,在其间体现得无比悲壮。但最终一番纠结之后,最初的捐献承诺,还是获得了兑现。

捐与不捐都值得尊敬”,此事提示我们,应以一种温和节制、相互体谅的方式,来引导当事人自愿捐出器官。

捐赠器官,然后优雅的离世”,让更多人接受这样一种价值观,显然还需要更多具体而微的工作。比如,推动耐心细致的科普,告知器官移植的医学逻辑,明确“捐赠不会影响遗容”;此外,医学机构也有义务在技术层面不断改进,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以求不辜负捐赠者的善心。

实现“器官捐赠”的去神秘化,以及其流程的广泛知晓,才可消除公众的担忧与偏见。也唯有如此,“捐赠器官”才可成为一种更为常见的、不那么沉重的个体选择。当整个社会呼吁更多人能无私“捐献”,其前提理应是尽可能阐述,此类行为的无害化和充分价值。

并非每一个人在离世的时候,都有义务捐出器官。但至少,当我们有意捐赠亲人器官的时候,不应受到那些莫须有的担忧和无厘头的误解,而影响决定。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