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上中年人7成选项目多因“听亲友说能挣钱”

16.07.2015  10:55

曾佐然 摄 本报制图/卢浩

  给泸县方洞镇37位返乡创业者画像——

  编者按 此前本报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遇冷”调查》,聚焦了农民工在创业园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创业园,毕竟承载力有限。更多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梦,仍将在园区以外的家乡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此,本报分上、下篇推出《一个人口大镇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将目光对准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输出镇——泸州市泸县方洞镇,对准那里遍布12个村和两个社区的37位农民工创业者。从“”和“”两个维度,去感知在园区外创业的农民工的悲喜,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熊筱伟

  赵若言 陈岩

  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戴着草帽、黝黑敦实的中年人。黄永洪,籍贯方洞镇新联村,1970年生。2010年,黄永洪夫妇俩创办了一个葡萄园,占地27亩。

  黄永洪是泸县方洞镇返乡创业的37位农民工之一。他们在经历“农村—城市—农村”的人生轨迹后,注定有着掺杂城乡印记、与其他人全然不同的面孔。

  中年烙印

  73%的人在40至60岁间

  7月10日,52岁的艾光义推了辆摩托车,在场镇集市边揽客。当天太阳烤人,他仍穿着长袖白衬衣,胸前浸出一圈汗渍——身边同行早已短袖、汗衫。“记者啊?你晓不晓得啥子好项目嘛?”去年底,沿海建筑业不景气,这位被裁撤下来的前建筑工人索性这样想:“回家吃饭还便宜一点”。

  和艾光义一样,小镇创业者最初回乡的理由,多不是创业。

  三界村的刘道国前年回乡,因为俩儿子在广东只能读私立高中,给不起一年2.4万元的学费;薛湾村的张栏2012年回乡,因为哥哥突发心脏病去世,家里没了主心骨;在新疆搞室内装修的石牌坊村陈自彬,则是年纪大了,爬楼腿脚不方便……理由各异,却都与年纪相关。小镇现有37位返乡创业农民工,40岁以上、60岁以下占73%。

  记者辗转联系到在外务工、有意愿回乡创业的4位方洞镇人,年纪均在40岁以上。按年龄倒推,这群中年人正是上世纪80年代末,小镇首批外出的农民工。数十载后,面对家庭、就业压力,又不约而同回来了。

  今年40岁的张世容,2011年为照顾丈夫、父母回乡,回来第一年建新居,第二年就在新居门外挂起“吉达手袋厂”的招牌。“在东莞干了19年,就会做手袋;手头又有20万元现金,不创业又干啥子?

  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