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语话——一个护林员的巡山日志
景祥俊
编者按: 她不是隐士,也不是圣人,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护林员,一个守山的女人。从21岁开始,她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交付给与世隔绝的深山,还有山里的青松翠柏、花草空谷。以下选载的是她的巡山日志,也是她与山、与树的对话,只言片语中,浸透了对故土的依恋,对森林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人生的感悟。她是201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美护林员景祥俊。
她,一把护林刀,一个背包,造林护林17年。其中,5年造林4000亩(编者注:相当于374座标准足球场),植树64万株;12年巡护山林,走完6万多公里。
常年行走在山道上,景祥俊难得和人打交道,养成了写日记、读日记的习惯。1997年,23岁的景祥俊从通江县林业技校毕业,当上了一名林场工人。2002年6月,景祥俊被查出左肾萎缩,医生说随时都有可能晕倒。恰在这年底,她被调到泥地坪工区当护林员,负责抚育工区树木、防林火、防盗采盗伐等。
泥地坪工区有9000亩山林,只有两名工人。按照规定,每人每月至少得巡山22天,每年有264天奔走在山路上;每次巡山,最少要走10个小时,按往返一次20公里计算,一年要走差不多5300公里。
工区海拔落差大,有一段路必须把身体靠在石壁上慢慢挪。丈夫张志才担心她吃不消,经常陪她巡山护林。
12年来,她的生活轨迹很固定:从家里出发,沿途有悬崖峭壁,有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还会遇到盗砍盗伐和偷猎者。她经历常人无法想像的孤寂,也经历了诸多惊险,这些都记录在20多万字的巡山日记中。
资料图:景祥俊工作场景。朱继文 摄
2001年3月27日
一大早,我们的领导带着职工来到黑桃园,在100亩地块上摆下战场,职工按照规定的地块,挥舞点锄,有的挖窝,有的扶苗,有的培土,有的浇水,经过一天的栽植,将带来的树苗定植在黑桃园的地块上。
2004年6月20日
沿着公路向担树垭进军,去巡山护林,看一看有没有人上山捣乱,有没有盗林木现象。到达担树垭片区,真是高兴,没有发现这些违法现象,但是我还是在林区每个角落去搜查一下,仔细的看一看,不放过任何事物。
2004年7月30日
到担树垭去巡山护林,到了山上,真是凉极了,不过还是有收获,抓住了三个打五味子的人,没收了药材,并进行了批评教育,叫他们不要再到林区进行非林业生产活动了。
2004年8月4日
吃过早饭,带着大刀,向担树垭前进,没有什么人上山,也没有牛羊进入林区,一切都正常。下午到担树垭去砍防火道,并彻底完工,踏着干净、明亮的防火道回家。
2005年1月4日
早晨,放眼一看,远山、青松都披上了银装,真是好看极了,但是这样的景色并没有打消我们上山巡护的念头。天气特别寒冷,我到山上转了几圈,没有可疑情况,对林区过往人进行了检查,宣传了护林防火的条例。
2005年5月5日
雾岚袅袅如画屏,四野笼罩天气浑,苍茫大地何处去,过客咫尺云山深。下了几天的雨,终于晴起来了,到担树垭去巡山护林,也到林区去吸收一点大自然气色,真是太爽了,精神也很好,林区很潮湿,没有啥情况。
2005年8月11日
望着深邃幽远的蓝天,望着高雅悠闲的白云,时常这样叹息自己,实在太平凡。发自内心的感叹,叹息的不是自己的卑微,是心灵深处灵魂的不息奔腾。今天又到担树垭去巡山护林,没啥情况。
2005年8月15日
人生的幸福,妆得我一幅诗情画意,人生的无限艰辛滋得我生命浓烈而芬芳。你看那一对鸟儿,美丽的身影,划亮了林区的景色,婉转的歌曲点缀着人生的梦。上山巡护,没有啥情况。
2005年8月22日
天是瓦蓝瓦蓝的,地是黄澄澄的,微风挽着时间的手,朝着季节的走向,朝着心的深处。吃过早饭,带着责任下乡宣传护林防火,提高村民护林防火意识。
2005年8月24日
群山巍峨,奇峰罗列,百鸟齐鸣,四季欢歌,这就是林区的一片别有的景色。今天上山,在林区碰上了几位打药材的老百姓,上前询问他们,查缴火源。还好他们还算听话,没有带火入山。
2005年8月28日
今天到乡下去搞宣传,听到淳厚的民歌“尖尖山,岩对岩,婆娘娃儿穿草鞋,出门一声山歌子,进门一背块子柴,高高山上没搞头,又上野猪又是猴,要想夫妻同床睡,除非苞谷收满楼――”
2005年9月4日
今天又下了一天的雨,靠一把竹椅,坐在桌前,伴着窗外沙沙作响的雨声,心绪飘逸。没有功利,没有奢望,摆脱世事的纷扰,远离尘世的喧嚣,只觉得难以名状的愉悦,像雨丝四周弥漫,令人有一种微睡的感觉。
2005年9月9日
森林火灾是人类第一大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管理好务工的民工,管理好路过的行人,管理好自己,杜绝一切火源入山。夜深了,风从外面吹进来,电灯发出昏暗的光在轻轻的晃荡着,记下今天的巡山记录,山上没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