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车夫哥谈公益梦想:开始后便停不下来

30.01.2014  12:39
临汾“车夫哥”贾凌义。

  初冬的晋南,临汾市街区两旁的树木早已被凛冽的寒风席虐的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冬日微醺的暖阳透过树干洒下几缕斑驳的光影,稀落的光影中总有那么一个人来回穿梭,或是挪运物品,或是奔走号召,或是孑然前行在“公益”的路上……

  他,就是临汾志愿者联合会核心发起人之一,呼号为“车夫哥”的贾凌义。

  今年58岁的贾凌义是一名下岗工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做公益的脚步。

  “来!搭把手,把捐赠来的这些衣物先搬到我家的地下室去。”初次与黄河新闻网记者接触,贾凌义并没有显得过分见外,而是不“客气”的“招呼”记者帮他做“搬运工”。

  “这么多衣服都是您一个人募集来的吗?”看着眼前这堆不能用‘件’作为衡量单位的衣服数量,记者略感意外。

  “不是,不是,这是临汾志愿者联合会所有成员发动身边人募集的,因为咱志愿者联合会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储存仓库,和老伴商量后就把自家的地下室腾出来了。”说着话,年近花甲的贾凌义已经扛起一大包衣服朝地下室挪去。“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了,山区的孩子需要这些,下一步就是赶紧得送上去……”。

  看着寒风中“车夫哥”这个并不算高大甚至有些佝偻的背影,记者很难将他与一名热衷公益的志愿者联想在一起,更想不到的就是眼前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市民,在短短两年内,组织临汾志愿者相继进行了160余次公益活动,受助群体过20000余人,服务时长超过30000小时,募集各类款物逾550000元。让记者更为吃惊的是,在这一个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所有的付出对每个志愿者均是“”回报。

   公益事业就像是一个助推器 开始以后便停不下来

  飕飕的寒风卷裹着着位于临汾市体育北街贾师傅居住的小区庭院,而此时,贾凌义却满头大汗的奔波在“公益”的途中。

  “贾师傅,冬天大家都不愿出门,您却在寒风中热心地完成这项‘没有任何回报’的工作,是什么支撑你做下去的?”记者也抱着一大包衣服紧跟着贾师傅走下地下室。

  “看看吧,这里的东西都是我们募集来的,准备整理后,再捐送给需要的群体。”贾师傅并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而是让眼前这个塞满“爱心”的十来平米的地下室当了见证者。

  只见小小的地下室里塞满了鞋、衣服、书本还有很多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地下室的墙上更是挂满了一面面的写满感谢语的锦旗……“这些物品都是募捐来的?”记者再次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因为眼前的这个地下室更像是一个杂货铺。

  “对啊,因为我们志愿者联合会一般是不用现金做捐助,哪里需要什么物品,我们就号召募集得什么,且大都是实物。”贾凌义表示:不是所有的帮助都必须靠金钱来维持,做公益就不一样,只要有时间有奉献爱心的意愿,那你就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

  “平时,志愿者联合会是如何运行的呢?”记者边干活,边与贾师傅开始了“非正式”的采访。

  “因为我们临汾志愿者联合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平时采取松散管理模式,没有任何的经费以及收入来源,而所有活动的经费都是在策划组织好一次活动之前才开始筹集的,并且全部用在公益活动中,如志愿项目产生的行政费用(包括事前考察、活动产生的路费、伙食费以及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的人身保险费等一切费用),均采取AA制,由当次活动成员分摊。所有从社会爱心人士募集到的物品,志愿者无权动用分毫。

  在贾凌义看来,任何企业家或是爱心人士捐助的物资都必须100%用在公益活动上,才能不辜负这些人的厚望。“所以我的家就是办公室,我家的地下室就是大家爱心汇集的中转站,而我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车夫’。”说完这些,贾凌义哈哈大笑起来,并反问道记者:“是不是和你最初预想的不一样呢?

  起初,记者听闻‘临汾志愿者联合会’是在一次“欢迎老兵回家”的活动中,那次活动中,联合会的志愿者们不畏艰辛与困难,组织将数位老兵接到临汾市区,陪他们参观了临汾的地标建筑鼓楼,俯瞰了卧牛城(临汾的旧称)的新城新貌,让这些渴求回望故土的老兵圆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一件小事感动了我 也让我有了将“公益”一直做下去的信念

  “我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地方,只是觉得人这一辈子时间很短,能做点帮助别人的事就多做点,不会有害处的。”贾凌义的人生信条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没有收入,却坚持做公益,没有回报,却没因此而放弃,贾凌义一次次打破世俗的认知。“你这样全身心的做公益,家人支持吗?”毕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茶米油盐总归是生活的主旋律。

  “刚开始家人都不理解自己,他们觉得我是闲的疯了。”在家人眼中,如果时间充裕完全可以做些健身、遛狗下棋或是打些短工用来补贴家用,完全没必要做这种“出力没回报”的事情,更何况有时会招来猜忌。

  “刚开始时,老伴儿天天在耳边叨叨,她可是把年轻时的唠叨都在那段时间找补回来了。”在老伴儿的叨叨声中,贾凌义并没有停下自己做公益的脚步,相反他乐观的认为:被老伴儿天天唠叨也是件幸福的事,因为说明老伴儿在乎我,才如此关注我做什么事儿,所以我更要做好证明给她看,我的坚持是没有错误的。

  时间过去了800多个日夜,看的了也听的多了的贾凌义的老伴儿已没有最初反对的那般激烈,“因为这两年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带给家人的感触也很大,所以现在他们已经完全支持我做公益,有时还会参与进来帮助我一起完成公益活动。”贾凌义很满足自己当初的坚持,他总是说:“只有选择没有为什么的事情能干好,但凡多了为什么的思考反会因为顾忌过多而半途而废。

  贾凌义抿了一口放在桌上许久已凉掉的茶水,啧吧了一下,有些憨厚的说道:“一谈起公益我就关不住话匣子,因为我真的热爱并亲身实践着,但要讲自己做过哪些事我还是不大愿意提起。因为我做公益从来不是为了铭记更不是为了炫耀。

  也许是一种谦卑的心态,也许是一种淡泊名利的脱俗品质,贾凌义并不愿意过多的去谈论自己做过哪些公益活动,他说:“因为活儿是大家干的,如果就让我一个人说那不就成了揽功吗,这种事我做不出来,也说不出来。再说这两年组织的公益活动真的很多,也记不清了,我现在最大的目标是向前看。”贾凌义认为:公益的路还很长,要走下去绝非易事,因此必须付出更多的爱心与精力才行。

  做的公益多了,也许偶尔会有些疲惫,走的路远了,也许偶尔会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但有这样一件事,一直装在贾凌义的心里,“我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对老夫妻带给我的感动。”贾凌义似乎很是着重的想要表达自己对故事中那对夫妻的感激之情。他不断的重复着两个字:感动、感动、还是感动……

  那是去年10月的一天,我骑着电动车去郊区办点事,结果出城后电动车突然爆胎了……我眼瞅着这前后不着村不着店的荒芜地段,心里就慌了神,后来有一辆电动三轮车驶了过来,我当时就是伸手拦了一下,没想到那辆三轮车竟然真的停了下来。“我真的太幸运了。”贾凌义一边讲述着自己亲身的经历,还不由的发表着自己的感慨。当时三轮车上有一对年纪较长的夫妇,他们合力帮我把电动车抬上三轮并送到了可以修补车胎的地方……

  故事讲到这里,贾凌义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直摇头的说道:“说来,那时我真惭愧……

  当那对夫妇将我送到修补车胎的地方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要他们给多少钱合适?可当我真的问出口时,那对夫妇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帮助人,不要钱。”我当时内心深深滴颤了一下,紧接着我又问:“那你们是干什么的。”三轮车的女主人回答道:“我们夫妻俩是收废品的……”听到这样的回答,贾凌义陷入了久久不能平静的状态,因为这样的回答带给他的冲击实在太大了,他表示:我一直相信社会上还是好人多,但从没想过这样的好人能让自己遇上。

  贾凌义说这一切的感动都源于“信任、帮助与温暖。

  刹那间,记者似乎明白了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贾凌义做公益,是什么样的事情使得一家人都开始支持他的“”回报公益行为。

  故事讲完了,贾凌义的眼眶也红了,接着又是久久的沉默……

  ……

  “后来呢?”记者追问道。

  ……

  “没有后来了,从那以后,我更是坚定让公益走下去的信念。”贾凌义在沉默许久后,给出了这样坚定的回答,做公益就别图回报。

   “车夫哥”做公益不图名不为利 就图温暖一颗心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贾凌义的网名叫“车夫”,而车夫这个名字更是在志愿者联合会中分外响亮,甚至有些志愿者们只知道车夫哥而不知道贾凌义。

  “为什么起这样一个网名,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记者发现,与眼前这位年近花甲的“激情公益者”交谈起来,会让人有更多的探索欲,他在年龄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在人生阅历与为人处世上,却像一本丰富的藏书,让人一旦翻开,便想页页吃透。

  “车夫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拉车的人,而我就是志愿者群中那个拉车前行的人。”贾凌义如此解释‘车夫’的涵义,也在众多志愿者中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因为在志愿者大军中,我算是年长的一位,而且又是志愿者联合会的发起人之一,所以我甘愿当一个脚踏实地的‘车夫’,载着捐助人的希望,拉着志愿者们前行,给需要的人送去温暖与关怀。”在车夫贾凌义的搭载下,志愿者大军已经顺利组织并完成了160余次公益活动,而所有志愿者像约定好的一样,都用网名称呼彼此。

  “用网名称呼会显得亲切,也符合我们志愿者们最初投身公益的初衷,那就是不图名利。”贾凌义这样补充道。

  在车夫贾凌义的带动下,更多有爱心的人士也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他们或是普通的社会群众,或是进城务工的打工人员,或是个体经营者,或是企事业单位职工,或是离退休干部职工,但这些各不相同的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的响亮的名字——志愿者。用贾凌义的话说:“不管大家是干什么工作的,只要在公益活动中,那就只有一个工作可干,就是当搬运工,做送温暖的圆梦人。

   志愿者的梦 就是帮助他人完成他们的梦

  “记得那次我们去给临汾市大宁县岭头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书籍,一到那里我眼眶里的泪水便翻滚了起来……”在多番提问下,贾凌义记忆的闸门伴随着眼眶的泪水一同打开,记者眼前这个年近花甲的“老汉子”顿时显得分外感性。

  那里的孩子真的让人心疼啊,学校在海拔最高的地方,一进入冬天寒风便席卷而至,他们学校冬天的饭菜基本是以土豆白菜胡萝卜为主,最主要的是他们基本上都看不上课外书,更别谈名著什么了,听那里的老师讲,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因为供孩子们阅读的就是只有语文书和思想品德。说到这里,贾凌义停顿了好久,然后长长的舒了口气,感叹道:真是苦了孩子们啊!

  听着贾凌义讲述那里的场景,记者也有些动容,“那你们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当时我们去的好多志愿者都哭得稀里哗啦的,除了感动更多的是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去帮助这里的孩子改变些什么。”贾凌义一直是一个责任心很强并且做事多于讲述的人。他表示:我们所有志愿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联合社会上有爱心有善心的人,帮助那些需要知识、需要书籍的孩子多建几座“梦想书屋”。

  “梦想书屋”,一个听起来就很温暖的名词,而这一切包含着温暖与爱的事情也都在贾凌义预期的方向发展着,一次次圆满并且富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原本以为做公益这件事大家都会支持,却不想还有可怕的流言出现。”贾凌义万万没想到,家人曾担心“被质疑”的事情竟活生生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临汾一汽车4S店出动了几辆车帮助我们运载物资,而且活动很圆满的结束了,但事后在志愿者的人群中却流传出了这样一条抹黑我们的传闻,说汽车4S店给了我们发起人两台车……”贾凌义虽是一个不习惯于向别人去解释些什么的人,但却不能容忍自己做了不图回报的好事却还要无端受到污蔑的行为。

  “但没办法,我又不能到处解释,因为既然‘有心人’没有当面问到我脸上,我如果解释就会越描越黑。”贾凌义很是无奈的说道:做好事不被理解最好的回应,就是沉默,因为我相信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中伤他们志愿者的流言蜚语也烟消云散。对于自己身上背负的“志愿者”这个称谓,贾凌义表示:多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一定要捐钱捐物,只要将自己空闲的时间运用起来帮助别人一点,那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都能成为社会的正能量源泉。

  目前,贾凌义组织的临汾志愿者联合会已经由最初的7个人发展到了现在800余人,并相继发展了侯马、吉县、蒲县等3个县级团队以及华北医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4支分队等,足迹踏遍了临汾市多个乡镇村落。他们曾远赴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区吉县种植树木,保护母亲河,还深入农村问候孤寡老人,帮助他们买面买油、做饭做菜,也曾号召数百名志愿者开展“靓丽临汾”的清扫活动,进而让更多的社会群众加入到爱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展望2014年,贾凌义最大的梦想就是:帮助更多的山区学校建造起梦想书屋……

  每个人都有梦,而志愿者最大的梦就是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梦。中国梦·我的梦,2014年,祝愿所有人都能圆了自己的梦……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