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旱山深处小微水 流渠尽头活水田
阳春三月,雨后的通江县大巴山翠绿如洗,空气中的泥土芬芳与鸟语花香交相融汇。远眺小农水项目区,一口口微水池撒落在巍峨耸立的碧玉盘,一条条渠道在山间蜿蜒流淌,一声声夯筑的号子点缀着老百姓盼水、望水的梦。
创新机制 小农水赢得大民心
“九层乡这么偏远的小乡镇,能有一个水利项目不容易啊,我们特别珍惜。”九层乡人大副主席唐君语气凝重的说。
九层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小农水项目,在坚持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设民管、资金民审、先建后补的“五民一补”建管机制上,创新地引入群众代表参与施工队伍资格审查,坚决地堵住了施工队伍准入的“后门”。同时,按照时间节点,强化目标考核,定期约谈进度滞后的项目村支部书记和项目负责人。施工人员张帆说:“4月中旬就要完工,工期紧得很,目标考核这么严,拖后腿的队伍要列入水务局的‘黑名单’,以后想承揽工程都没资格了。”
“我们村有个怪事,老百姓居然给施工队拿红包!”向家寨村支部书记闫正东笑着说。据了解,在向家寨村的项目实施中,施工队伍除了按照图纸上施工外,还特别地按老百姓的需要“变更设计”。“通到门前那截近20米的新公路就是开挖挖机的小刘免费给我挖的。”村民向江华指着他家的方向说,“他们来给我修微水池,还挖通了路,我不来帮忙干活自己都过意不去。”像这种义务给农户增设一个涵洞、平整一段耕作道、开挖小水渠的事情在小农水项目实施中处处存在。
目前,项目区老百姓自主兴水利,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投工投劳达400余人次,既加快推进了工程建设,又发挥了监督员作用,兴致昂扬地建起了自己的“小农水”。
抢抓进度 小农水惠泽大民生
在烂田湾山坪塘,橉体状的护坡格外美观,工人们挥舞着手锤支护起一条笔直的坝顶模型,砂石车来回穿梭。天空中柳棉飞扬,夹杂着柴烟袅袅,工地角落的炊食员王明菊在做午饭了,她一边翻炒着腌菜咸肉,一边说:“为了赶工程进度,我们把伙食搬到工地上了,吃了饭我又去拌混凝土。”
在洪口余家湾村的山顶上,挖车挥动着长臂轰鸣着,一口微水池雏形初现,村支书余文梦指着一片油菜田说,“这些都是望天田,建这口微水池就是解决这一片近10亩的干旱问题。”沿着旁边一条笔直的进水渠走去,工人们开山劈石,挥汗如雨。
“过去这就是个土坑坑,只能灌3、4亩田。”村民闫丕刚指着屋旁一口修建好的山坪塘说,“现在这一傍30多亩田再也不用等天落水栽秧了。”
截止目前,4个乡15个村的小农水建设如火如荼,完成投资2820万元,占总投资的87%。工程建设成后,项目区将实现“水网、路网、田网”配套,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
连片扶贫 小农水救活大产业
“今年小农水在我们村实施,产业园区有3口微水池,2公里渠道。”洪口镇侯家院村吕主任介绍,有了水,全村500多亩油牡丹、玫瑰等药材产业园就能投产增收了。
近年来,洪口镇以连片扶贫开发为契机,以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优势,连续引进油牡丹、玫瑰两大主导产业,逐步构建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新格局。水源缺乏,灌溉难却成了制约产业投产的主要因素。按照县委县政府产业发展到哪里,项目跟踪服务到哪里的要求,小农水项目落户侯家院村药材产业园。
“通过小农水项目投入,我们的产业活了,种植的油牡丹每亩产值可达1万元,玫瑰花的效益就更高了。”吕主任说,“产业复活,农民受益特别大,不光可得到每亩5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解决约60余户附近居民的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可到2800元。”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园区投产,低产变高产,低效变高效的跨越。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