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贫困户增收“五园”经济来帮忙

25.01.2018  14:25

 

□张光明 记者 庞峰伟
  1月21日,天刚麻麻亮,贫困户向明忠就起床打开鸡圈,上百只土鸡“扑扑扑”地飞出笼,旁边猪圈里十来头猪崽也嗷嗷直叫,池塘里还有500多尾鱼等着喂……
  向明忠是通江县云昙乡蒲家坪村的贫困户,从过去养殖“小打小闹”到现在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得益于去年通江县鼓励家家户户发展的“五园”经济。
  “去年陆陆续续卖鸡、猪、山羊,收入有1.5万元左右。”向明忠说,打算过了春节就把撂荒的土地翻耕出来栽几亩老鹰茶和青花椒,两年后就能有稳定收入。
  像向明忠这样发展“五园”经济的,在通江县贫困户中还有1.5万多人。
  大巴山腹地的通江县,山高坡陡,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一些土地、山林撂荒了。如何如期摘掉群众贫困帽子?通江千方百计盘活沉睡的资源。
  找准了方向,说干就干。通江确定了以“菜园、果园、药材园、养殖园、加工园”为主的“五园”经济增收新路子。去年,通江出台《“五园”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共统筹涉农资金7800万元,按每户最高可补助2万元的标准,鼓励贫困户对房前屋后土地、山林、水塘等闲置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青浴乡文昌村68岁的贫困户刘明琼,十多年前因腰部受伤无法干重体力活,两个儿子又在外务工,家里三亩多土地基本撂荒。有了“五园”经济奖补政策,刘明琼把撂荒的土地开出来,栽植了枳壳树、青花椒蔬菜,另外还养了几十只土鸡,去年收入上万元。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通江县通过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培育1.2万名“土专家”和“田秀才”,每年还选派200多名优秀年轻人才到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学习。
  兴隆乡渔池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四川蜀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来此流转土地1000多亩,全部栽植绿茶,户均达到2亩。四川翰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园区为农民提供销路,预计投产后户均增收2000元。
  不少贫困户还成了股东。烟溪乡罗张窝村贫困户将自己种植的花椒、葡萄、蔬菜、花菇等产业统一交给村上的合作社经营,参与分红。据测算,该村51户贫困户,两年后仅靠“五园”经济抱团发展,户均就可增收近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