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脱贫 化劣势为优势是条路

16.06.2015  10:2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是一块必须啃下的 “硬骨头”。这一点,广元市利州区金洞乡人有深刻的体会:全乡13个村1个社区,重点贫困村达7个,一般贫困村达6个。这里远离城区,山高路阻,地少林多。如何把劣势制约转化成产业资源,进而形成产业优势,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6月10日,笔者走进该乡,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采访。

 

山多地少怎么办?

 

现状

 

金洞,据说曾是淘金者的天堂,但当年淘金的白龙江,现在已是一望无际的白龙湖了。全乡143.6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除开水就是山,地无三尺平,全乡海拔从600到1800米不等。全乡山坡林地9603.5公顷,户均达62.3亩。

 

情景

 

我们这里的摩托基本都是150的。”6月10日,在该乡洛阳村,村支书罗远贵领着我们去看山上的核桃产业,摩托昂头爬陡坡,吃力地冒着黑烟。爬上半上腰,笔者眼前一亮:满山的核桃,树下一垄一垄的辣椒,与山下平静的白龙湖遥相呼应。

 

核桃林中坐落着村民胡丕安的家。指着枝头上鼓鼓囊囊的核桃果,68岁老胡告诉笔者,他家原有10多棵自然生长的核桃树,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加强管护后,去年核桃收入2000多元。尝到甜头的他,现在核桃树已栽到了130多棵。今年乡上推广其他几个村试验的新方法——核桃树下套辣椒,胡丕安首先响应,一口气栽了4亩多辣椒。现在通过引进新品种,强化管护培训等方式,村民把核桃当成庄稼种已蔚然成风。

 

出路

 

乡党委书记谭芳告诉笔者,该乡针对山多地少的现状,栽核桃,搞香菇、木耳、天麻,养跑山鸡、黄羊、山羊,大搞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截至目前,全乡核桃栽种面积达到4万亩,其中已嫁接近30万株;培育香菇、木耳、天麻550万(椴)袋。

 

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

 

现状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金洞乡田沟村二组王少银觉得这话说的就是自己。这位49岁的汉子,儿子在外读大学,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年迈多病,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不得不回家照顾母亲。看到别人发展木耳,他也心动了,却苦于没启动资金。

 

情景

 

屋后的山坡上,一群黄羊啃着青草撒着欢,王少银笑眯眯地呵护着这些“宝贝”,说起启动资金,他脸上一丝羞涩后便泛起高兴,“政府支助不少,买羊和圈舍政府给补助了6000元,搞木耳补助了2000元,还有精准扶贫特惠资金3000元。”有了这些补助,他去年修了羊圈,买回了21只黄羊,今年达到了80多只;去年搞了2000椴木耳,今年增加到了5000椴。

 

出路

 

乡长王咸军告诉笔者,对于像王少银这样有劳动能力、有强烈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村民,在精准扶贫中,乡里通过“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挂包帮等活动,整合林业、农业、扶贫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补助资金的撬动作用,有效地打破了贫困村民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瓶颈。

 

没有劳动能力怎么办?

 

现状

 

政府补助,有力地撬动了有意愿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村民搞产业,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无力发展产业,如何脱贫致富呢?

 

出路

 

为解决这一难题,金洞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阎福东告诉笔者,乡里正谋划试水产业股份制。村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引导贫困村民将政府补助的扶贫资金入股专合组织、村里大户等,发展食用菌、跑山鸡等特色优势产业,村民以股份获取收益。这样,不仅帮助无劳动能力者脱贫致富,也可以壮大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规模与档次。

 

清河村负责人说,这一构想今年下半年将变成现实。 (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