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刊载屠火明书记理论文章:构建以群众为中心的长效机制

15.05.2014  16:02


      2014年5月14日成都日报理论周刊刊发屠火明书记撰写的理论文章《构建以群众为中心的长效机制——对成都“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的探析》(链接:http://www.cdrb.com.cn/html/2014-05/14/content_2048429.htm)。  “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是成都市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受市委委托,我校党委书记屠火明教授、政治学院院长彭时平教授牵头的课题组,就“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长效机制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此文即为课题组研究成果,现全文转载如下。

   

构建以群众为中心的长效机制

—— 对成都 三视三问 群众工作法的探析

 

        □蓉轩理

 

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市深入开展,为帮助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进一步用好我市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奋力跑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接力赛”, 努力取得群众满意的实际成效,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的作风保障和组织保障,本期特编发群众路线专题理论文章,供大家参考。

          建立完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长效机制,要加快形成以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主线、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群众工作“闭合系统”,努力以实际行动交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成都答卷

    “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 是成都市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成都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在群众路线实践中总结出顺应群众期盼、汇集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 贯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并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检验工作标准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当前和今后,成都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随着环境与条件变化而不断完善、逐步健全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长效机制。

 

  三视三问    践行群众路线的成都答卷

        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很多新情况、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机制。

    坚持群众路线,基础工作是要深入群众、走进群众。成都作为全省的“首位城市”,要发挥好“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要以群众为根本依靠。教育实践活动中,成都把中央和省委的“规定动作”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实践表明,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问需于民,才能激发群众的发展热情,汇集全市发展的合力;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集体智慧,做到问计于民,才能集中群众的鲜活智慧,汇聚全市发展的活力;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评判权利,做到问效于民,才能检验工作的得失,增强全市发展的动力。

    成都实践表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路径都是深入群众,让需求从群众中来、办法从群众中来、评价从群众中来。

       

视群众为亲人,坚持问需于民。

        成都市委明确提出,市委一班人要主动对标“首位城市”要求,带头把身子放低一点、把腿脚练勤一点,坚持深入基层接触地气、倾听民意,注重从群众抱怨中了解发展需求,从负面声音中找准改进方向,努力使市委决策更加符合中央、省委要求和群众意愿。教育实践活动中,成都市委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群众需求收集反馈制度,着力健全维护群众权益专项行动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近距离了解群众真实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成都市近年来实施的北部城区改造、环城生态区建设、社区免费公交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决策线索就来自于网络,决策源头就来自于群众,是“问需于民”的自觉实践。

          坚持党员干部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活动中,成都在领导干部“三进”、联村帮户“三个一”基础上,广泛开展“五进”活动,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窗口,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广泛的载体和平台。

            坚持群众需求收集反馈制度。通过网络舆情研判、坝坝会、民情专递、乡村夜话等方式,广泛收集梳理民生项目和民生诉求,重点解决好交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民生需求,并把民生项目决策反馈给群众。

    健全维护群众权益专项行动机制。扎实开展为民服务专项行动,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强化“守土有责、履责到位”意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视群众为老师,坚持问计于民。

        近年来,成都市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民主恳谈、基层调研、政民互动、网络问政等“问计于民”的载体,最大程度地获得最广泛的民意认同、情感共鸣和工作支持。

    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成都市委鲜明提出,要真正视人民群众为老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首创精神,努力学习如何在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中激发创造力和生产力。

        完善常态化民主恳谈制度。坚持“群众提意见、专家做方案”专群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治安、重大项目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先行召开民主恳谈会,广泛吸纳民智。

        实行“调研周”制度。坚持每月一周调研制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研,着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

          坚持政民互动制度。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开设政民互动专栏专区,及时受理、反馈群众的意见建议。

        健全网络问政机制。用好线上线下两个服务平台,健全村(社区)、乡镇(街道)、区(市)县、市四级政务微博矩阵体系,开展“ 微成都·为成都”“@ 成都·爱成都” 博友恳谈,健全“网上反映——网下处理——网上反馈”的协调联动解决机制,及时、快速处理网民反映的问题和诉求。


        视群众为裁判,坚持问效于民。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问效于民”,对全市重点工作、重大民生项目、党风廉政及政务环境建设等进行全面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和政绩考核的标尺,倒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摆正公仆位置,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结合这教育实践活动,成都市委鲜明提出要引导全市党员干部自觉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最终裁判,真正把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上来。

    坚持第三方测评制度。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全市重点工作、重大民生工程、党风廉政、政务环境建设等开展测评,把群众评判的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深化“三务”公开,广泛开展市民监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监督,媒体监督等。在目标考核分值中,进一步扩大社会评价和社会监督的权重。

        实行“无会周”制度。倡导为民务实作风,坚决杜绝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集中治理“ 文山会海”,确保每月至少一周不召开会议,把时间更多让位于抓落实、促成效上。

        改进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在报刊、电视等本地本级媒体宣传报道中,坚持领导活动不上头版、头条,把重要版面、黄金时段让位给群众、让位给民生,使新闻报道更多聚焦民生。

 

        四个创新   完善群众工作法长效机制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活动”可以有始有终,但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则需要持之以恒,建立完善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逐步健全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长效机制,就是要把成都市加强作风建设、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重要成果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常态化地推广运用。

    转变理念。建立完善“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长效机制,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切实转变执政理念,真正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理念,加快形成以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主线、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群众工作“闭合系统”,努力以实际行动交出“三个谁”的满意的“成都答卷”。

        限权问责。坚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限权问责”长效机制,实现群众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主要依靠制度的有效激励和刚性约束来解决问题,真正厘清政府权限,切实督查问责,力求取得明显成效。

        信息公开。要在信息公开、为民便民方面狠下功夫,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选人用人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公示制度,公开备案制度,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努力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学习培训教育,将作风督导、信访督查、第三方测评等举措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

          有效沟通。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群众需求收集反馈制度,建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和干群关系良性互动机制

          主动对标“首位城市”要求,推行民主听证会制度,维护党员群众民主权利。组织召开“三视三问”工作民主听证会,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征求党员群众对“三视三问”项目建设、示范点建设、走访慰问对象确定、重大矛盾纠纷调解及涉及基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重大事项等的意见建议。

    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行“党员干部民事代办”制度,实现群众事务由党员干部“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打造党员干部直接服务群众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提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执笔:屠火明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