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发展:百个四川人四成是城里人

24.12.2013  02:20

  人能否成为最大受益者,成为衡量一切城镇化推进成果的核心指标

  

  都江堰蒲阳镇

  人之变

  从1978年到2013年,四川城镇化率由8.5%增至43.5%。今天,100个四川人里平均有43个是城里人。

  城之变

  目前基本形成以成都为核心,8个大城市和16个中等城市为骨干,28个小城市和1793个小城镇为基础的省域城镇体系。

  2012年12月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使四川城镇化进程更加协调、更有质量。

  为了人,做强产业促进就业,年内新增150万个就业岗位;

  为了人,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将可分配房源30%的定点投向农民工;

  为了人,实施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与城镇人口缴费同标准,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

  上千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将土地的面貌彻底改变,人们把柏油大道铺在地里,让花草树木按照规则生长,飞驰的汽车和流淌的石油让空气中雾霾腾腾。忙碌与繁华中偶然一暼,看见一群飞鸟、一树新绿,这才感受到四季的变化……2013年的岁末,施然站在高大的写字楼上俯瞰成都,恍然发现,眼前的一幕竟像极了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开头。这样的场景,让施然想起了“老家”——四川泸州的“黄土村”。

  作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追兵”,四川博采众长、扬长补短,实现创新突破:贯穿于改进城市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等一揽子城镇化建设内容,身居其间的个体——人,能否成为最大受益者,成为衡量一切城镇化推进成果的核心指标。

  城市梦 从农民到市民

  1980年,施然第一次远离村庄,背着铺盖卷足足走了2个小时,被他甩在身后的除了破旧的土坯房,还有三亲六戚复杂的眼神。接下来的30多年里,一切似乎都在变,离开村庄、进入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是打工赚钱后新盖的房子里,也只剩一张全家福的照片。35年间的变化就像一张网,织成了四川的城镇化记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后,四川首次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到2013年,四川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8.5%增至43.5%。今天,100个四川人里,平均已经有43个是城里人。城镇化发展,为四川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强大动力,也改变了四川人从“乡愁”到“城事”的生活方式。

  施然对城市的记忆,从18岁开始。1980年,他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第一次来到四川省会成都市。在当时,读书、参军是“洗脚进城”的少有渠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刮起的改革开放春风,更是让施然对城市生活满怀憧憬。

  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让他陡然发现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别。比如,城里有着农村不敢想象的大商场、大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配套,出门就有柏油路、公交车等便利出行条件;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收入差距,也让他在谈恋爱时,暗自感叹家底“羞涩”。“一定要留在城市生活!”他暗下决心。

  让施然没想到的是,四川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趟趟“快车”,很快让更多人与村庄集体告别。

  1978年到1990年,改革开放将市场机制引入传统计划经济,使四川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阶段,“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村工业化模式以及“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过程是主要特征。

  1990到2000年,四川各地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城市空间由此迅速发展和重组:旧城改造方兴未艾,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四川崛起,中央商务区更是成为城市潮流。经济社会的多元化,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再被土地束缚,转而南下北上,进入工厂工作。

  土坯房、种地、赶场……曾经的乡村生活,渐渐成为许多四川人脑海中已经远离的回忆。

  住房梦 从租房到买房

  从1978年到2013年,四川城镇化建设取得非凡成就,城镇化率由8.5%增至43.5%,基本形成以成都为核心,8个大城市和16个中等城市为骨干,28个小城市和1793个小城镇为基础的省域城镇体系。

  过去10年,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乡二元结构“破题”,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生存发展权利。

  在施然的老家泸州,巨变也在悄然发生。川南城市群中的宜宾、泸州、自贡和内江,GDP总量相加已经直逼5000亿元,仅次于成都平原城市群。泸州经济总量也跨入“千亿俱乐部”、经济运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施然的乡邻和亲人中,许多已经选择就近迁入川南城市群工作居住。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即将过去的一年,四川又开始了具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路子的实践——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认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过于聚焦城镇的扩张、忽略人的城镇化这一本质追求的问题,而作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追兵”,四川博采众长、扬长补短,实现创新突破:贯穿于改进城市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等一揽子城镇化建设内容,身居其间的个体——人能否成为最大受益者,成为衡量一切城镇化推进成果的核心指标。

  40岁的赵祥飞是施然的中学同学,10多年前,他带着儿子来到泸州市区,靠洗车为生。微薄的收入无法支撑起安居的梦想。10多年来,一家人租住在一间小屋里。改变肇始于今年。

  泸州市通过配建公共租赁住房,以逐步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赵祥飞成功申请到一套60平方米以下的精装房。

  其实,赵祥飞的生活转折有着宏观背景。在2012年12月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使四川城镇化进程更加协调、更有质量。

  《2013年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面世,几乎全部围绕“”来展开:为了人,做强产业促进就业,年内新增150万个就业岗位;为了人,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将可分配房源30%定点投向农民工;为了人,启动大规模旧城危房和棚户区改造;为了人,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舒缓旧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为了人,实施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与城镇人口缴费同标准,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实现全省168个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和4000多个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

  四川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便是一部部人口迁徙史、经济转型史、社会变迁史。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四川将诞生一大批大中型现代化城市,有数亿农业转移人口变身为城镇新市民。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具影响的势力,也将成为托举中国梦四川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现实基础。记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