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彝乡“铁脚医生”摔伤毁容还出诊

03.12.2015  10:45

12月5日—6日,宜宾市屏山县将举办彝族年系列活动。“陈医生,我是阿洛,今晚请来我家吃饭,一起过彝族年。”最近一段时间,屏山县清平彝族乡大石村的医生陈朝霞每天都会收到村民们的邀请,去他们家共享彝族美食。

在偏远的清平彝族乡大石村,陈朝霞是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令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2年,跑遍了大石村的每一个角落,身上却因出诊时不幸摔倒,留下了几十个疤,村民们都管她叫“铁脚医生”,不仅治好了病,还征服了大伙儿的心。

干儿干女数不清

在清平彝族乡大石村,提到“陈朝霞”三个字,村民们都会不自觉的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在清平及周边一带,大伙需要看病就医,陈医生都是随叫随到。22年过去,现在8至2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好多都是陈朝霞接生的,有的孩子直接就管她叫干妈。陈朝霞说,至少接生了1000多个吧,收了多少个干儿子干女儿自己都记不清了,只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会有10多个干儿干女来家里看她。

坚守偏远山区行医20多年,是陈朝霞没有想到的。丈夫黄永香原是大石村的赤脚医生,从医是他一生的梦想。1991年9月,屏山卫校决定招考一批乡村医生,以解决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困境。然而家里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现实情况却不允许黄永香去脱产学习。为了完成丈夫的梦想,陈朝霞报考了屏山卫校。

刚到学校时,陈朝霞很不适应。高中毕业后,10年没碰过书本的她,第一次交作业就被老师痛批。“老师看了两眼就直接扔掉了,‘你这还读什么书呀,字都不会写’。”陈朝霞感触很深,但很快她的成绩就从班里倒数几名提升到了前三名。卫校毕业后,陈朝霞回到清平彝族乡大石村,成为当地的一名乡村医生。

22年身上留下几十个疤

清平彝族乡大石村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南绥江县隔江相望,高山峡谷纵横,交通不便。当地村民常自嘲,“这里真是山区中的山区。”陈朝霞刚做医生时,很多村组都没通电话,也没通水泥路,有人生病了,就只有家属到家里来喊。出诊全靠双脚,遇上急诊她就得跑着去,经常跑得比病人家属还快,这也成就了她“铁脚”的美名,但也给她留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疤痕。

陈朝霞回忆,最严重一次是在1995年6月,龙宝村1组一个70多岁的老人突然肚子疼,呕吐不止。她拿着出诊箱就跑出门,翻山越岭到了老人家中,检查发现是急性肠胃炎。一番处理后,老人的病情得到了缓解。陈朝霞松了一口气,给病人家属留下了药,就独自下山了。

这时,天色已黑了下来,陈朝霞在经过一条小河沟时,不小心向前摔了一跤,右边的脸正巧碰到了石头上。当时她摸了一下,出血不多,简单包扎一下就回家了。直到取下纱布时,才发现脸上有一个很大的口子。亲戚朋友都说有这个疤可惜了,毁容了,建议她去整容。陈朝霞却没有放在心上,说这不影响工作与生活。

签约全村1006人

彝族同胞莫生三斤的侄女杨布奇在玩鞭炮时,不小心把自己的手炸成重伤。由于家庭困难,没有钱去医院医治,就一直在陈朝霞家治疗,陈朝霞还管吃管住。半个月后,杨布奇的手基本痊愈了,但医药费一分也拿不出来。陈朝霞说算了,但莫生三斤坚持要给,三年后,这笔钱才付清。

2014年,屏山县实行乡村医生健康双签约制度,陈朝霞成了大石村的签约乡村医生。大石村有村民1006人,其中包含老年人86人,高血压85人,糖尿病患者11人,重精患者5人,儿童110人。陈朝霞有一本台帐,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名村民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她经常去村民家中进行随访,认为村卫生站就是卫生的网底,确保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村,这就是乡村医生的责任。

目前,陈朝霞刚刚搬到了新修的村卫生站。新村卫生站是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了5万元钱修建起来的,近80个平方,有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还有档案室,就在公路边上,以后群众看病更方便了。

张忠银 曹鹏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