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九届苏轼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华大学举行

19.10.2015  10:50
       研究历史思维碰撞,东坡文化永久流传。10月17日,全国第十九届苏轼研究学术会议暨苏轼与地域文化研讨会在西华大学新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为期两天,以“苏轼与地域文化”为主题,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四川省社科联、西华大学联合主办。


学术会议会场


      上午9:00,开幕式正式举行。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曾枣庄,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张志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眉山市原政协主席苏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周裕锴,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眉山市政协副主席杨常沙,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公室主任黄兵,西华大学副校长王政书,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中华书局资深编审刘尚荣,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方永江以及全部参会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潘殊闲主持。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张志烈教授致辞


      张志烈会长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苏轼,苏轼融汇传统而以自己丰富的实践在各个领域开拓创新,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轼是巴蜀大地贡献给中国和世界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他在政治上以深刻的政见和忠贞的风节震动朝野,以众多惠民政绩赢得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爱戴;他在文化上以绝尘的姿态驰骋于文坛、诗坛、词坛、书坛和画坛,不但以量大杰出的作品雄踞于宋代文学艺术的巅峰,而且以自成一家的风格和深切洞达的理论影响着千年文化史。他表示,结合国情世情,传播和弘扬东坡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全民道德情操,提高群众文化知识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公室主任黄兵致辞


      王政书副校长对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致辞。他表示,苏轼是巴蜀大地走出去的人才,艺品与文品优冠天下。在共建民族精神家园的今天,研究苏轼文化,传承东坡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他对西华大学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并说,学校根基虽在工学,但自2003年合并组建以来,学校对人文社会学科大力扶持,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成立了校级社科联,并拨款扶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他还谈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作为学校首个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在学科平台搭建、研究方向凝练、科研与学术资源整合、标志性成果孵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黄兵主任提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而学术研讨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形式。他还说,在地方文化中心等单位的努力下,海内外一百多位苏轼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西华大学,共同探讨苏轼与地域文化关系,这是今年四川省社科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继续关心支持四川的文化,希望省外和海外的专家学者为四川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多建言献策。


四川大学祝尚书教授作学术报告


      开幕式之后,大会举行了第一场学术报告,四川师范大学吴明贤主持报告会。四川大学曾枣庄、张志烈、祝尚书、周裕锴,中华书局刘尚荣、台湾东南大学林宜陵、兰州大学庆振轩、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赖正和、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颜正源、西华大学潘殊闲等专家作了报告,分别就苏轼与酒、苏轼《超然台记》断想、“后东坡”时代、苏轼与佛教禅宗、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苏轼黄州时期诗词中对于蜀地的思乡情怀、苏轼与医学文化、三苏的成器与天地人的内在联系、巴蜀文化对苏轼的影响等研究进行了发言。


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作学术报告


      根据会议安排,17日下午,大会分三个小组进行了讨论。18日上午,大会举行第二场学术报告,四川师范大学王红霞主持报告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祁和晖、乐山师范学院杨胜宽、山东师范大学陈元峰、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刘清泉、琼州学院李景新、华南师范大学许外芳、黄冈师范学院方星移、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孟昭全、北京体育大学高云鹏、成都大学杨挺分别就苏轼与文化中国、苏门“蜀学”门墙略观、苏轼对四川地方特色文化的推扬与受容、翰林学士苏轼与元祐诗坛、苏东坡与眉山、苏东坡的海南功业之综论、略论苏轼的魏晋风度、论苏东坡在黄州脱困智慧、苏轼治理利国监的历史功绩及其现实意义、从三个诗学命题看苏东坡文论的佛禅背景、漂泊与栖居等研究作了交流发言。
      乐山师范学院杨胜宽主持大会闭幕式。各小组代表作了发言,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刘清泉作了大会学术总结,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潘殊闲致大会闭幕辞。他说,此次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苏轼爱好者、研究者们围绕苏轼与地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探讨,进一步梳理和继承东坡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富有永恒魅力的优秀文化在提高全民素质、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正能量。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