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

23.06.2016  11:08

2016年,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严峻形势下,学校上下齐心,多措并举,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截至6月22日,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突破90%。自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以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22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党委和行政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招生就业处主动出击,形式多样拓展就业市场。通过对学生分层、市场分类,构建了“市场—学生”网格化、精细化人职匹配模型,实现人职精准匹配。在网格化精细化模型引导下,先后引进了中化集团、葛洲坝集团等105家企业首次来我校招聘。引进台州市、宁南县、绵阳市高新区人社局等10余个地方政府和事业单位到校招聘,新增1800余个就业岗位。

同时,招就处全力打造立体、多维、全覆盖的“‘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并结合线下课堂、生涯指导活动形成工作合力。线上,利用就业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开通就业信息、校园招聘、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就业指导、通知公告等6个板块进行信息推送,每天信息推送量达到50余条;线下,利用课堂、活动等载体,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简历门诊”、“个体咨询”、“毕业生成长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实现了月月有精品活动,周周有指导服务。

在“人职匹配模型”和“‘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作用下,学校就业工作呈现全面性、覆盖式、个性化、交互式等特点,并且新媒体也成为了新时期学校就业工作高效开展的助推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团结一致,全员动员,在努力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打造具有西南石油特色的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与此同时,由招生就业处牵头,探索各学院教研室深度参与的就业促进机制,充分调动教研室专业教师在市场拓展、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积极性,集中优势资源,拓展具有学院特色的稳定就业市场。利用课堂和课余平台,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全员共促就业的良好氛围。

截至6月22日,累计举办大中型招聘会13场次(其中包含网络大型双选7场次),专场招聘会1908场次(其中包含网络专场1450场次),累计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3714个,本科毕业生需求比达到1:6。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15%。其中考取研究生占14.9%,考取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约国有性质企事业单位毕业生占比30%。签约石油地质、能源、工程建筑、金属冶炼、机械化工等石油及其相关行业人数占46.9%。出国留学占1.7%,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学校主要有美国匹兹堡大学、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俄罗斯国立乌发石油大学等。本科毕业生中,签约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毕业生占比65%。毕业生就业地域排名前三的是成都、重庆和西安。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学校采取切实措施,以市场为切入点,牢把学生培养质量关,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涯,形成成熟有效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努力提升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招生就业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