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四川省少儿歌曲征集活动:拿什么歌唱你?我的童年
4月1日,记者从四川省音协获悉,由他们组织的“我们在阳光下——首届四川省少儿歌曲征集活动”已告一段落。经过一年的全省征集、评选,终于从300多件作品中遴选出18首结集出版发行。省音协常务副主席朱嘉琪告诉记者:“在全省乃至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情况都不景气的情形下,我们举办这个评选,就是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少儿歌曲创作一直不景气,困扰的不仅是省音协。当初为人父母的“80后”为自己的孩子寻找适合的儿歌时,出现最多的还是《小燕子》、《小螺号》等经典曲目。新创儿歌何处寻?孩子们到底在唱什么歌?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记者调查】市场在卖什么?
去年11月,征集活动刚开始时,朱嘉琪的激动和兴奋,记者至今历历在目。快半年了,朱嘉琪脸上多了些许忧虑。“这次评选一共花了30万元,发行了1000套专辑。”他指着堆在办公室的几个大纸箱说,“现在连送都没送出十分之一。”他告诉记者:“我也不知道上哪儿去推广我们的作品,上周去找了成都市教育局艺体处,他们看了之后,说会试着在学校以及政府举办的少儿文艺大赛上推广。但具体怎么搞、效果怎么样,我心里没底。”
当日下午,记者随机走访了成都多家书店,在书店内的音像制品专柜中,“儿童类”占了不到八分之一的空间。其中,儿童歌曲类的光碟少得可怜。在书店工作人员指引下,记者看到了一套名为《经典儿歌大全300首》的光碟,大部分仍然是《丢手绢》《小燕子》《鲁冰花》等多年前的歌曲,新创作的儿歌很少,四川本土特色的儿歌更是难觅踪影。孩子们在唱什么?
孩子们在学校里到底在唱什么歌?成都市龙江路小学音乐老师张蓉告诉记者,小学音乐课本上虽然也有《同唱一首歌》等近年来新创作的少儿歌曲,可是最为孩子们熟悉的还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小白船》等经典少儿曲目。“每学年的音乐课本中都会有一个单元专门教四川特色音乐,多是以民间小调为主的传统民歌,专为孩子们创作的歌曲几乎没有。”
“孩子们会真心喜欢这样的歌曲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蓉有些无奈,“音乐课上按课本教学,但是孩子们私下还是喜欢凤凰传奇、李宇春等歌手的流行歌曲。”在成都市总府路的新华文轩书店,记者遇到了为孩子选择视听读物的几位家长。张文华女士的儿子今年两岁,“前几天我说放歌给他听,他居然说要听《伤不起》。”她有些着急:“现在的小孩随便一哼都是些情呀爱呀的成人流行歌曲。”究其原因,张蓉认为是教材内的多数少儿歌曲并不是孩子们的“菜”,“有些歌曲过分强调创作技巧,高音太高,低音太低,孩子们很难完好地演唱。歌词内容也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存在脱节现象。”
【各方支招】我们应做什么?
近年来,儿歌创作为何难成经典?省音协理论创作部主任李晓明认为,市场上的“无利可图”造成了创作队伍的青黄不接;政府对儿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了我国儿歌文化的萎缩。“如果儿歌只关注‘形而上’的政治意识,偏重说教,那必然不会受欢迎。如何将好的歌词与时下流行的旋律相结合,是当下创作者必须思考的。”
诚如李晓明所言,只有将与少年儿童生活相关的题材同各种时尚的旋律结合,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国童星制作人、成都爽乐坊唱片CEO陈爽告诉记者,他创作儿歌之前都会跟自己的学生交流,时刻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另外,他还按照制作成年人流行歌曲的模式来推广少儿歌曲,所以在许多少儿晚会、选秀活动、卡拉OK、音乐网站都能听到他创作的儿歌。
幼儿教师彭敏认为,在“孩子唱什么歌”的问题上,老师也可以“有所作为”。“课堂上有时候我们也会利用小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们唱一些四川方言的童谣,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如果在教学方式上有一些创新,引导孩子去欣赏和演唱一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歌曲,应该会有积极的作用。”(记者 李思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