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灵活就业残疾人自力更生不是梦
陈友明给顾客照相
这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身体不便、残疾在身,难以外出务工;他们渴望独立生存,却面对着重重障碍。自力更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
他们是残疾人,当今社会上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
如何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踏上就业之路?从今年起,市残联组织实施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民生工程,为残疾人制定好“量体裁衣”的就业服务方案,结合残疾人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引导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18864人。
瘫痪在床残联扶持重圆就业梦
“头往左偏一点,对,就是这样。”17日,记者走进位于老城建设路的新风照相馆,63岁的老板陈友明正瞄着相机取景框,给顾客照相。
与普通摄影师拍照时的姿势不同,陈友明只能侧卧在床上拍照,文革时期的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他高位截瘫,终生只能在床上和轮椅上度过。
只见陈友明双臂支撑着身体,微微立起,一手托着相机,一手调控着拍摄角度,“咔嚓”一声,照片照好了。紧接着是洗照片,取数据线、连接电脑、修图、打印……陈友明仅用一双手就熟悉地完成了这一系列动作。
“由于身体缺陷,我干不了体力活,当时对照相很感兴趣,所以萌生了开一家照相馆的想法。”说起自己开照相馆的初衷,陈友明很自豪。1981年,瘫痪在床的陈友明利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改造成了一家照相馆,以维持生计。刚开始,因身体立起来无法保持平衡,他拿不稳相机。通过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拿砖头,他举相机的手终于不再发抖,能顺利给别人拍摄照片了。
“那时生意不错,钱都是自己挣的,我很知足。”陈友明说,但后来随着科技的发达,数码设备越来越先进,他陈旧的店面风格和落后的数码设备跟其他照相馆无法相比,生意每况愈下,他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就在我打算放弃时,残联的工作人员出现了。”陈友明说,利州区残联了解到情况后主动上门给他提供了1万元发展资金,并重新装修了他的店面,整个照相馆焕然一新,生意也好转了。
不仅如此,利州区残联还为陈友明配置了轮椅,方便他出行。通过与区民政部门协调,提高了他的低保标准,陈友明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居家就业让残疾人发挥潜能
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是指残疾人以“非员工制”方式,就近方便实现就业,包括个体就业、庇护性就业和从事家庭手工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形式。
据市残联统计,我市现有残疾人22.22万名,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是正常人的2倍。为有效促进残疾人就业,市残联在今年启动了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工程,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手工编织、缝纫、维修、种植养殖、烹饪等多项培训项目,扶持带动一批残疾人就业。
同时,通过联系本地和外地用工企业招聘在就业局网站上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和不定期举办残疾人招聘会,提供相关用工信息,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的渠道。
“对于残疾人而言,实现就业,不仅仅意味着生活质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转变。”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说,通过自食其力,能让残疾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真正自立于社会。(记者赵雪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