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印发《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关于印发《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文广新局,各产业集团(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局直属各单位:
《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2016年4月21日
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强省的重要机遇期。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编制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承担“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在传承巴蜀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提高公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决胜全面小康和建设经济强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战线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奋力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繁荣发展,初步形成了出版发行、制作播出和传输覆盖共同进步,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协调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逐步融合,管理和服务能力双向提升的发展格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九、西部第一。 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率先推进政企、政事、政资、管办“四分开”,全面实现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职能合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电影院转企改制,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产业集团重组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市县三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全面完成。 内容创作生产持续繁荣。 累计出版图书和音像制品5万种11亿册(盘),发行报纸85亿份和期刊4亿册,广播294万小时,电视播出546万小时。创作生产电视剧62部和电影33部。192种出版物获省以上奖项,9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26.2万个,村村响4.1万个,农家书屋48726个,社区书屋5700个,城乡阅报栏(屏)8861个,寺庙书屋783个。有线电视接入用户1500万户,直播星用户204万户,地面数字电视用户100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14%、98.25%。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90万场。 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十二五”末,行业总资产1166亿元,总收入700亿元,增加值246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75%、74%、69%,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3亿元,排名全国第六。新华发行集团、新华文轩、成都传媒集团综合实力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6种报刊进入“全国百强报刊”,9家印刷复制企业进入“全国印刷百强企业”。新媒体收入突破100亿元,电子商务收入突破30亿元,新产品新业态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 “走出去”步伐加快。 我省与英国、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建立长期版权贸易伙伴关系,版权进出口贸易合同备案超过1300件,数量居全国前列。四川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扩大在港台和东南亚落地,康巴卫视落地尼泊尔。四川电视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改革发展。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实施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渝城市群、天府新区建设和我省“三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期待,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同时,底子薄、不平衡仍然是我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的基本现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精品力作不多、媒体融合创新不够、数字化水平偏低、产业竞争力较弱、行业监管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体会议精神和省委治蜀兴川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基、人才为本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大数据、大平台、大项目和全面提升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奋力推进四川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省向强省跨越。
“十三五”时期应坚持和遵循以下七条基本原则。
—— 坚持把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巩固和拓展党的新闻舆论阵地。 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都要增强看齐意识,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 坚持融合创新,激发行业新活力。 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改革,大力实施“高清四川”“智慧广电”战略,以融合创新为重点,加快媒体融合进程,推进内容、技术、渠道、平台全面创新发展,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形成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新引擎,形成新应用和新业态发展新局面。
——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文化企业特点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关系,强化政策引导,严格依法监管,健全考核机制,注重道德调节,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服务社会。
—— 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区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扎实推进重点惠民工程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设施、产品和服务覆盖城乡、共建共享、均衡发展。
——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媒体传播能力。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传播方式和贸易服务,利用对外交流平台,宣传巴蜀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展示四川良好形象。
——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技术等手段,加强行业监管和服务,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中提升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书报全民读、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看、网屏皆互动、制播全高清。内容创作生产体系、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和“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基本建成,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增强,行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实现四川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省向强省跨越。
—— “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基本建成。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生产、传输渠道、制播平台、接收终端、行业监管实现高清化、宽带化、智能化,形成全业务、全流程、全网络的智慧化行业生态,实现户户看高清,家家可互动。高清四川标准体系建立,高清覆盖率达到100%,省市广播电视台制播高清率达到100%、县级广播电视台达到80%,电视用户高清接收率达到95%,高清交互用户超过1000万户。建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数字化监测平台,建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屏互动智慧终端。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宽带广电网络和无线卫星实现智能协同覆盖,城市和农村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bps和50Mbps。80000个城镇公共视听热点、40000个数字文化视听社区、10000个视听乡村建成投入运行,智慧家庭、智慧社区建设形成规模。“高清四川”“智慧广电”拉动消费规模超过1000亿元,带动上下游行业新增产值超过3000亿元。
—— 内容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促创作、出精品的政策扶持机制、生产运营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进一步丰富,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作品数量明显增长。到2020年,累计公共广播节目制作时间144万小时,公共电视节目制作时间88万小时,电视剧生产80部,电影60部,出版图书、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物总品种数达5.76万种。著作权作品登记数量突破20万件。
—— 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数字化,城市网络基本实现双向化,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互联互通,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8.99%,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为全民免费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提供“一村一月一场”数字电影。实现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达到80%;年人均图书阅读量8册,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6册;每年农家书屋年均新增出版物60种;建成46318个阅报栏(屏)。
—— 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到2020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媒体数字化率、融合率达到100%。加快智慧传媒建设,推动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方面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实现转型升级,主要媒体的终端载体、用户规模大幅拓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研发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媒体内容与用户数据库和采编发一体化平台,推出2至3个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融合发展新媒体产品,建成3至5个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5至8个全国知名新型媒体品牌,全面建成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发展格局。
—— 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投融资机制更加健全,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促进新消费、培育新动力、开拓新市场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总资产、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团2至3家,总资产、总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5至8家。新增3至5家上市企业。行业总资产达到2000亿元,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增加值超过500亿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在四川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超过1%。
—— 行业 现代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各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取得成效,行业监管制度体系配套完善,行业社会组织健全规范,行业自律显著增强,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建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平台和监测监管平台,舆论引导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投入保障、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和准入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名编辑、名编剧、名记者、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形成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人才队伍。
三、内容创作生产
(一)加强新闻舆论宣传。 始终把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要求,牢牢掌握主流媒体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突出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展示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突出宣传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体会议精神,反映四川人民在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中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和方式方法创新,增强新闻宣传亲和力感染力。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时度效,提高新闻宣传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形势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创新创优广播电视节目。 深入开展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通过节目调控、评审推选、创意孵化等方式,鼓励引导各级播出机构设计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创办一批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研发一批品质精良、形态鲜活的节目模式,实现“精品台台有,台台皆品牌”,全面提升四川广播电视节目影响力竞争力。优化节目整体布局,扶持优秀原创、公益广告和公益服务类节目创作和展播,推进频率频道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完善视听评议机制,落实奖励推优政策。鼓励采取模式引进、制播分离、民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节目生产运作能力。
(三)实施“美丽四川”影视精品工程。 做好重大题材选题规划,聚焦四川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题材,着力打造一批体现中国气派、巴蜀特色、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影视剧。全面落实影视动画备案公示等制度,加强影视文艺评论,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创作激励机制。发展影视剧播映市场,建立制作机构与播出机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投入与产出、制作与播出的良性循环,支持民营制作经营机构发展,形成多元化生产格局。
(四)实施巴蜀出版工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纪念建党100周年、建国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主题出版工作。抓好巴蜀文献集成编纂、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编纂、古彝文珍稀善本、藏地考古续编等古籍整理重大出版工程。继续抓好《巴蜀全书》编辑出版。完善精品出版引导机制,改革优秀重点出版项目评审、资助和推荐办法,支持重点图书、重点报刊内容建设,积极争取我省更多优秀选题纳入国家重点出版物项目规划。打造品牌报刊,力争更多的四川报刊进入全国百强。积极推动数字出版,加快多媒体印刷读物、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增强现实互动技术等新技术标准在我省的应用推广,推动聚合精品、消费便捷的数字出版内容发布投送平台建设。
(五)推动网络视听内容建设。 大力推进网络广播、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网络文学、数字音乐、动漫游戏等数字视听内容创作生产。推动川报集团数字化产品信息库、“锦绣四川”多媒体影像资源集合推送平台等内容资源库和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行业资源共享和增值服务能力,面向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产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宽网络视听内容传播渠道,推动精品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等优质内容在网络广泛传播。创新网络视听内容监管,支持网络作品健康发展,催生更多网络精品。
四、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公共服务标准。 围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需求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与国家和省指导标准相衔接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实施标准,推动标准科学、规范、有序落地实施。落实各项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推动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监测台和数字影院基础设施设备达标升级,全面提升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制播能力和承载能力。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含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标准化建设进程,推动乡镇、村(社区)广播站(室)、农家书屋、固定电影放映点、广播影视服务网点等基层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健全各级各类服务机构和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服务标准化、活动常态化、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坚持建管结合、建养并重和以管促用,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积极争取落实各级财政对本地区服务设施建设、运维、服务标准化的投入保障,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二)提升惠民工程实效。 统筹运用无线有线卫星三种覆盖技术,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解决好700万户边远农村地区群众收听收看质量问题,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实施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推进158座高山无线台站基础设施改造,推进200座无线发射台站数字化改造,提高骨干发射台站安全播出保障和传输任务承载能力。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建设,力争本地节目数字化覆盖率从40%提升至80%,完成全省无线覆盖数字化转换。完善统一订片和菜单式选片机制,精心选择农村群众喜爱的电影,创新服务方式,扩大观影人群,建立完善省市县电影放映监管平台,切实加强放映监管,全面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影片放映,切实解决外出务工群体看电影难问题。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组织好“四川好书”“书香之家”评选、“农民读书月”“全民阅读·报刊行”等重点活动,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动全民阅读立法,推广数字阅读,逐步建立免费赠阅体系,形成地方阅读品牌,建设“书香天府”。加快推进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传输覆盖网络和接收终端,建设省、市、县应急广播平台,实现全省行政村广播村村响,健全应急信息发布机制,建成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调控平台。
(三)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 支持三农、教育、法治等民生类内容生产创作和有效传播。开展农家书屋提档升级,推进全省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改造和中心书屋建设,创新出版物补充更新机制,加强基层图书流转服务,强化书屋管理,开展好书导读、新书推荐、送书到校等活动,发挥好农家书屋服务基层群众的作用。探索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入户推进图书报刊进家庭工程建设。推动在人流密集地点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阅报栏(屏)。实施一批公益帮扶项目,提升无障碍服务能力。引导和推动广电机构、社会机构在乡(镇)和有条件的村建立10000个广播影视服务网点,为农村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接收设备配备、专营销售、安装和维修服务。积极建设城乡出版物销售和网络发行网点,推动新华书店、民营实体书店开展农村连锁经营,依托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千乡万村超市、邮政等商业流通体系,建成贯通城乡的现代出版物发行服务网络。继续实施藏区“文化发展繁荣计划”,实现州县节目覆盖率达到90%。完成三州新华书店达标改造项目。扶持康巴卫视和州县广播电视能力建设,支持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播出中心和三州译制中心建设。推进民文出版基地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建设,支持优秀民族文字、双语读物出版发行。
(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按照《四川省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以消除盲点、补齐短板、提升功能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统筹实施行业扶贫专项行动。加强扶贫工作指导,强化责任监督,建设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扶贫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扶贫工作数据库,实现对项目、进度、对象的科学管理和精准服务。重点抓好扶贫项目组织实施,以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为重点,完成88个贫困县县级数字电影院达标、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和应急广播平台标准化建设,完成11501个贫困村阅报栏建设,实现行政村阅报栏全覆盖。以数字化服务为载体,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率、地方节目数字化覆盖率分别达到98%、80%,推动“贫困乡村”变“视听乡村”。
(五)创新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和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并重,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其他公益性增值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采取项目委托、公开招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新闻出版广电机构和社会组织依法参与公益性内容产品创作和传播、公益性活动组织与承办、公共设施运营和管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和运维、接收设备专营销售和维修等公共服务。推进“视听乡村”建设,推动资源整合和科技融合,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加强内容资源库和信息传播、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省、市、县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网点,推进“管办分离”,形成“村组有专人、乡镇有网点、市县有机构”全省统一管理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管理云平台。提升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热线962511服务水平。以公平性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建立覆盖与内容、质量与价值并重的公共服务评价反馈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一)推进媒体内容深度融合。 坚持把内容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根本任务,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牢固树立适应互联网传播的新理念,抓紧构建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内容生产体系,加强适应多终端发布的优质内容生产,增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媒体自身特点和定位,发挥专业采编和信息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原创、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优势向新兴媒体延伸,更好地引导舆论,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重视和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优化媒体内容制作、存储、分发流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为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支持集团大数据中心、全媒体制播云平台、广电视听云计算平台、家庭大数据服务云平台等建设,夯实融合发展数据库。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鼓励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发展网络视听服务,将优质内容推送到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终端,赢得传播先机。
(二)推进媒体渠道深度融合。 坚持把渠道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重要途径,着力推动不同渠道间的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各类平台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渠道的融通共享、集中管理和分众化、精准化传播。支持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全媒体集群和新媒体产品矩阵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构建新型传播关系。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手机报等应用,丰富信息内容,提升互动功能,重视用户体验。加强受众信息消费行为习惯研究,注重特色化、分众化新闻信息生产,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后续服务、N次服务,促进对象化、定制化、精准化传播。支持传统媒体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广电网络运营企业等合作,建设媒体自有的平台、终端、渠道,以增强粘性,集聚更多有效用户。支持媒体新闻服务和社会服务有机整合,实施党报党刊进家庭计划,在用户规模上实现突破,在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服务百姓中延伸产业链。健全报刊台网互动、省市媒体联动的传播机制,创建跨媒体宣传协作平台,构建多形态多渠道多终端的现代传播体系。
(三)推进媒体平台深度融合。 坚持把平台融合作为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着力构建“一体化”的开放平台,打造共存互补、有机结合、创新发展的平台生态系统,促进不同特性、不同传播力影响力的媒体介质间的聚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传播效果最大化。加快推进采编流程集约化、数字化改造和移动采编、多媒体采编系统升级,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功能一体化采编发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多平台互动。支持川报全媒体集群融媒体中心、广电融合发展技术支撑平台、四川数字期刊传媒中心(第二期)、四川广电网络“TV+”媒体融合平台、文轩全媒体服务平台和市(州)全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打造集新闻生产、加工、多渠道分发于一体的高效便捷的全媒体采编发平台,实现24小时在线播发、内容实时推送和用户实时互动。
(四)推进媒体经营深度融合。 坚持把经营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生存基础,积极探索创新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强化市场观念,树立经营用户的理念,提高市场营销和产品推介能力,通过事业产业双轮驱动,建立新型媒体企业制度,搭建起科学合理的媒体融合框架。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型,扩大传媒业规模,提升市场影响力。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支持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创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融资政策,推动省广电网络公司、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有限公司上市融资,促进媒体产权融合,打造新媒体投资平台。探索建立媒体融合发展产业园、孵化器、研究院,设立媒体融合发展创业基金。
(五)推进媒体管理深度融合。 坚持把管理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制度保障,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机制体制,抓住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融合发展关键,推动媒体融合从相加阶段迈到相融阶段,真正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全面建成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稳步推进新闻媒体内部组织结构再造,减少管理层级,优化部门设置,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努力形成对接市场、链接用户、高效顺畅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提高新兴媒体的层级设置,强化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并行并重、协同融合。加快推进媒体资源聚合、生产流动融合、采编力量整合,推动媒体内部机构和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产品”转型。创新用人机制,以考核激励为导向,加快提升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的新媒体能力,推动新闻媒体采编岗位“同岗、同权、同责、同待遇”,建立新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经营管理等高端人才引进、使用专项基金,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探索融合发展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有效途径。
六、传播能力建设
(一)加强主流媒体建设。 强化主流媒体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加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基础设施和采编刊播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宣传报道质量和水平。推进省、市广播电视台高清制播能力建设,提升综合制播高清化水平。加快NGB-W网络建设,推动单向广播与无线双向交互融合取得突破。打造专业化频率频道,提高媒体品牌效应和美誉度。加强《四川日报》《四川党的建设》和市(州)党报以及四川广播电视台和市(州)、县广播电视台能力建设,扩大党报党刊发行量,提高四川卫视频道、国际频道和综合广播的收听收视率, 把 康巴卫视频道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藏语频道。
(二)拓展对外传播领域 。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推动面向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创作、出版发行、精品译配、出版物数据库推广、广播影视技术合作,组织跨境采访、媒体互动等品牌活动,集中讲好四川故事,塑造四川对外新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推动轩客会·北美店、新西兰电商书店平台等“一带一路”文化服务及贸易平台建设项目落地运营。支持媒体加强内容自主创新,在专业出版和原创影视、网络剧、微电影(微视频)、动漫、网络游戏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办好用好四川电视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加强与国外广电机构合作、交流,打造反映四川精神风貌的影视作品,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推动四川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康巴卫视加快“走出去”,扩大在境外的落地范围,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
(三)扩大对外产品和服务贸易。 加大对出版影视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外向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扶持企业开展跨境服务和服务外包,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兼并、收购境外企业,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开办影视节目播出时段,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重点扶持展示巴蜀优秀文化的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纪录片、网络游戏、出版物等的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大数字出版产品和版权、技术、服务的输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走出去”。加大优秀出版影视作品的翻译和译制扶持力度,加强与国外作家、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的合作。巩固和扩大对台港澳出版影视交流。
七、产业转型升级
(一)培育新型媒体集团。 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上市融资,促进产业集团与资本对接。加大资金投入、资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倾斜力度,鼓励上市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强大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公信力及全媒体集群专业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丰富新媒体产品形态和内容。创新资产运营,打造集文化艺术、广告设计、旅游休闲、创意产品等产业聚集的城市文化创意中心。拓展对外融资合作,立足封面传媒项目,打造以机器人推送、专业生产、用户聚合“三核驱动”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报业集团。
—— 四川广播电视台。 推进“五大品牌”战略,以技术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加强频率、频道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整合力度,依托精品影视内容IP资源拓展延伸产业链,构建以舆论引导能力为核心的宣传新格局和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产业新格局,完成四川广电传媒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打造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 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布局大文化消费产业链,依托四川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强化集团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地位,打造项目实施、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品牌培育“四大平台”和三级投资体系,探索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金融创新型发展模式。全面推进文化“走出去”工程,通过“实业+资本”的发展战略,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
——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 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集团整体转型,加快新华文轩回归A股,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形成以出版发行、文化教育、影视艺术、文化旅游、文化地产、文化贸易、文化金融等业务板块为主的整体业务架构,实现实业经营与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打造成为具有优秀产业经营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集团。
——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 做实做强书报刊主业,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和适度多元拓展,形成纸质媒体、新媒体、整合营销、文化综合体、资本运营五大板块发展格局,推动桌面互联网、“三微一端”和客户端矩阵等新兴媒体建设,转型升级为主业突出、多元发展、出品牌、出人才、出效益,具有现代传播渠道和功能、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实力的全媒体集团。
—— 峨眉电影集团。 提升电影、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生产制作能力,拍摄优秀影视作品。推进战略合作,大力拓展电影放映市场,巩固扩大太平洋院线覆盖范围。推动峨眉电影频道数字化进程,打造高清电影频道,形成制片发行放映播出产业链完整,文化旅游教育多业并举,优势突出,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影视文化企业。
—— 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坚守宣传主阵地职责,承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凸显视频专家地位,建立开放融合的“云、管、端”体系,成为服务云端化、网络多元化、终端智能化、业务产品化的新型主流媒体。通过“互联网+智慧广电”布局和运作,步入规模化运营商行列,实现A股主板上市,建设行业领先、全国一流的综合业务及网络媒体运营商。
——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着力推进两个转型战略,即由单一的出版发行企业转型为全产业链的、综合性的出版传媒集团,由传统的文化产业集团转型为现代的文化服务型集团。围绕市场竞争力、文化影响力、产业扩张力构建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积极发展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成为“主业突出、产业聚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服务集团。
——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推动媒体融合、技术更新,建立全媒体大数据中心。精准对应成都本地都市文化与用户习惯,形成城市生活资讯服务平台,延伸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媒体公信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与产业经营水平。构建国内一流的支撑多种媒体业务,具备大规模广播电视节目生产、集成和传播发布的新型城市公共服务传播体。
—— 成都传媒集团 。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积极构建全媒体服务、文化相关产业和文化资本“一核两翼”新传媒产业体系,率先建成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中国一流新型媒体集团。
(二)发挥重点产业引领作用。 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大集团带大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发挥重点产业旗舰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繁荣内容生产,不断创新服务业态,持续丰富视听应用。运用高新技术加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重点产业与旅游、体育、教育、信息、物流、广告等产业融合,形成涵盖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版权、影视、音乐等现代门类的产业体系,构建以新型媒体集团融合发展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集群,打造面向西部乃至全国的具有巴蜀特色的“智慧广电”产业品牌。
—— 出版发行产业。 推进资源深度融合,提高质量和效益,打造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出版发行产业体系。打造精品工程,培育具有全国性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出版品牌。推动图书、报刊、音像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全省出版资源数据库,开拓全省数字出版市场,建立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数字出版平台。培育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出版物发行企业,提升出版物发行产业综合实力。推进西部文化物流配送基地建设,打造覆盖西部、辐射全国的多功能现代出版物物流中心。开展“一带一路”文化服务及贸易平台建设,推动出版发行业境外拓展,促进巴蜀文化“走出去”。
—— 印刷复制产业。 打造以成都为核心发展圈,德阳-绵阳-广元川北发展带,宜宾-泸州川南发展带,遂宁-南充-达州川东发展带共同组成的“一圈三带”空间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和产能布局,壮大成都、川南、川东、川北印刷复制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绿色印刷推广工程,改造提升传统印刷,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推动出版物印刷向数字印刷和按需印刷转型发展。实施智慧印刷行动计划,提升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提高印刷智能化程度。加快印刷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丰富产品和服务内容,延伸产业链,推动印刷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四川省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引导印刷复制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设印刷复制强省。
—— 版权产业。 大力发展版权经济,有效利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加快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扶持版权代理、评估、质押、投资、融资活动,打造新型版权服务和交易平台。推动版权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延伸版权产业链。加强行业版权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推进版权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推进作品登记制度改革,提升著作权登记数量和质量。完善版权统计制度,推进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统计调查。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城市、示范单位、示范园区(基地),提升版权示范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挖掘优势特色版权资源向版权产业转化,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版权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版权贸易基础性建设,支持实体版权贸易,推动版权产业参与对外交流。强化版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版权产业环境。
—— 影视产业。 抓住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创作生产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影视作品。充分利用四川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积淀,整合风景名胜、文化古镇等资源,推动一批影视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峨影集团、星空影视等一批影视制作机构做强做大。加强电影院线和电影院建设,实施“一核多极”电影发展战略,推进成都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推动以市(州)为重点的二线城市、县区为重点的三线城市电影院线建设,新增影院130家、银幕2200块。推动电影交流与合作,支持申办电影会展,参与海外制作宣传发行。加快熊猫梦工场新天府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建设,打造“熊猫TV+”统一品牌,充分发挥“四川电视节”影响力,促进广播影视产品流通,打造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品开发的全新影视产业链。
—— 音乐产业。 大力发展音乐产业,促进音乐创作与四川影视作品深度结合,加强四川音乐作品版权保护和交易,推进数字音乐正版化运营。加快影视剧原创音乐作品创作生产,实施四川原创音乐作品出版工程,促进多民族原创音乐作品和各市(州)具有地方特色音乐作品开发,营造四川音乐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建成2-3个专业化音乐频率频道,推出5-8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化音乐节目(栏目)。实施四川音乐季工程,举办“美丽四川”好声音系列活动,打造“轩音乐”校园原创音乐发展模式。推进音乐生产制作平台、互联网原创音乐平台、音乐信息服务平台和音乐版权交易及监管平台建设,推出音乐作品发布演出交易系列活动。增强成都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聚合效应,发挥“中国成都汽车音乐节”“成都风暴电子音乐节”的品牌效应,增强四川音乐产业辐射效应和吸附能力,将成都建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音乐产业发展基地。
(三)构建开放多元产业格局。 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中小企业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通过“新三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扶持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民营骨干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以重点园区为载体,积极培育一系列综合实力强的创新产业,打造跨界跨域经营产业链,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鼓励行业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在全省范围内有序流动。
八、治理现代化
(一)推进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改革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事业繁荣产业发展。巩固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成果,推动已转制的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改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鼓励国有企业股权创新,开展特殊管理股制度、股权激励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深化公益性单位体制改革,落实事业单位分类后续政策,推进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双效统一”的企业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推动公益性单位通过接受政府采购和面向市场服务的方式开展公益服务。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出版与制作分开和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完善事企分开、采编与经营分开工作机制,允许公益性单位的经营性部分转企改制并进行公司制股份制运作。深化电影院线制改革,推进国有院线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坚持依法行政。 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强化依法行政管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坚持政务公开和依法决策,不断提高行政效能。继续精减审批事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规范行政审批管理,落实权力清单制度,建立责任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指导。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守法经营。建立健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退出、从业不良行为记录和行业违规处理社会通报制度,健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查办督办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加强行业监管。 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完善现代监管体系。加强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加强内容和产品监管,完善出版全流程监管机制,加强书号系统在线审读和出版舆情分析。落实上星频道管理政策,纠正节目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落实影视剧重点片目属地审查制度,加强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规范行业秩序,优化完善机构准入退出和年检制度,推进出版、发行、播出和制作机构依法依规运营。加强广播电视监听监看监测、报刊审读、广告刊播管理,开展虚假有偿新闻、假媒体、假记者、非卫设施、虚假违法广告、网络有害信息专项整治,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综合治理。加强藏区广播电视台站管理,对空中非法信号、有害视听节目信息实施有效监管。坚决守住“三条底线”,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完善巡查暗访工作机制,加强技术装备保障建设,开展“清源”“净网”“秋风”“固边”“护苗”五大专项行动,打击境外反动出版物、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淫秽色情信息、损害新闻传播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扫黄打非”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加强群防群治,完善长效机制。加强版权行政执法监管,实现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常态化,推进网络领域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巩固和扩大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九、保障措施
(一)用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规划实施。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和服务创新、传播业态渠道手段创新,培育行业发展新动力;坚持以协调为内在要求,推动城乡区域、事业和产业、内容和传播、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以绿色为必要条件,打造制作、传播、出版、印刷、发行绿色健康的产业链,构建绿色清朗的文化空间;坚持开放是必由之路,提高经营性产业外向度和开放度,促进巴蜀文化走向世界;坚持共享是本质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成果。
(二)加强规划过程管控。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纪律和规范程序,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和任务落实提供坚强的组织纪律保证。建立健全“十三五”规划从制定、执行、跟踪、反馈、调控到评估的过程保障机制,使规划易操作、易检查、易评估。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把规划目标任务纳入本部门、本单位重点工作计划,结合实际细化目标、措施、分工,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实施中期跟踪分析,适时调整目标任务,将评估结果与规划实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绩效评价考核相挂钩。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落实规划的成效作为评价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三)用好用活用足政策。 加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的各项政策执行力度,全面落实我省投融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社会保障、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支持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和投融资体系。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好政策扶持激励和引导调控作用,强化项目资金的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健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统计工作体系,实施行业统计监测,完善行业统计分析、整体政策研究和发展绩效评估,为行业改革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认真落实《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建设高端人才智库,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推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职业经理人、全媒型及专家型人才等高层次紧缺人才队伍,统筹抓好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名编辑、名编剧、名记者、名主持人、名播音员。严格职业资格管理,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抓手,加强从业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基层人才队伍素质。加强基层新闻出版广电公共服务队伍建设,督促落实农家(社区)书屋、乡镇广播站、固定放映点、公共服务网点管理人员,推动建立阅读推广志愿者队伍。加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把非公有文化机构的人才队伍纳入行业人才建设体系,积极培养和充分发挥其作用。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办法,探索建立首席记者、首席编辑等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形成我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