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政策被指推动学区房价上涨
学区房大热 需靠“教育资源均衡”降温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19个重点大城市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并列出小学和初中划片就近入学的时间表和具体指标。
消息甫一传出,立即引发全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们的高度关注,“学区房”也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一政策会不会让已经价格高昂的“学区房”再“上台阶”?
学区房价上涨趋势有增无减
怎样才能既不违背政策,又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学校?很多家长把目光转向了学区房。在名校的片区拥有房子,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就近入读名校。
所谓学区房,即在指定区域内购房,购房者的子女可就读该区域内的重点学校。每年春节过后,都是学区房咨询、购买的“旺季”。在济南,名校学区房的价格已接近房屋均价的2倍。尤其是在有的城市严格划定学区、出台择校生不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等配套政策以后,择校便开始由拼关系、拼条子转向拼财力、拼房子。
教育部新政出台后,学区房的价格应声而涨。记者发现,在天津、长春、南京、广州等地,学区房市场迅速升温。在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南丰路上的一家新楼盘的售楼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八成以上的购房者是为了孩子就近入学选择购买学区房的。吉林长春的郭女士是一对三岁双胞胎的妈妈,未雨绸缪的她今年初为孩子买了一套房龄35年的学区房,而且价格并不便宜。
记者调查后发现,以天津市为例,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三大学区房片区的新房每平米售价在16000元到3万元不等,新政出台后,新房售价普遍增加了两成左右。与新房相比,二手房价格更是明显高于新房。
再以南京某重点中学为例,2013年初中共招生1215人,26个班,从学区内划入进去的共17个班,而剩余的9个班都是择校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明年择校生要缩减到10%。所以一些家长开始考虑初中升学的问题,一些双学区的房价将会继续水涨船高。
对于家长来说,双学区房同样也面临重新划片的风险,如果重新划分学区,可能会使部分以前是学区房的房源划出学区的范畴。那么,这部分学区房房源的价格反而还会下跌。按照惯例,义务教育阶段每年的指导性入学政策会在四月份出台,随后各地还将根据各自具体情况,按政策划分学区。
记者挑选小学名校资源最集中的广州市越秀区、资源极不均衡的海珠区、资源相对匮乏的番禺区分别展开调查,发现各区的学区房价在楼市调控的背景下无不逆市飘红,比一年前少则涨价两成,多则涨幅逾四成。不少家长和房地产中介都认为,新政策出台后,学区房“拼杀”将更加惨烈。
对于这一现象,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认为,广州当前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硬件设置和师资配备已经基本均衡,推动就近入学条件相对成熟。市民之所以依然追捧“学区房”,是对子女教育期盼高,都希望进最好的学校、班级,希望找最好的老师。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肖庆顺认为,教育部规定19个大中城市就近入学,对于学区房,短期内房价可能会上涨。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育均衡化不断推进,比如加大薄弱校和普通校的投入,推动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通过各种措施缩小各个学校的差异,就不会存在学区房了。从教育改革目标来看,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达到教育均衡的发展要求。
就近入学不能成为学区房的盛宴
就近入学,禁止择校,既是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也是整治当前教育领域诸多顽疾的突破口。教育部此次给19个重点大城市实现就近入学设定了时间表,并制定了配套措施,算是找准了“病根”。要让广大家长和学生自觉自愿地就近入学,必须靠地方政府落实教育责任,尽最大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同时改革应试教育制度,严格落实配套政策。否则,就近入学政策难免不会演变成一场学区房的盛宴。
新华每日电讯近日发表评论说,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闹的。家长们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就是因为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教育部即便发文禁止小升初择校,也无法阻挡家长与孩子对公平教育的诉求。
据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在就近入学的要求下,由于学校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肯定想方设法把家安在学区之内。其实学区房被认为是择校移民,就跟我们高校移民它是具有同样的价值,因此,如果说我们不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只是做一些义务教育的表面文章,限制了表面的择校。
知名学者刘东和教授认为,教育部这个通知并无新意,不过是把多年前的政策重申一下而已。表面上,通知是为了教育公平,减少择校等入学不正常现象,但实际却是加重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其实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并非今天才有,但是这二十多年尤其突出,尤其在高考指挥棒的指领和择校风猛吹下,愈发突出。强调中小学生在划片就近入学,正如网友所言,一旦得不到很好落实,则不过是变相地强化了学区房的概念。择校现象本难以杜绝,即便可以,强调划片入学,不过是让有钱人从“花钱择校”改为“花钱买房”,其本质还是用家长的钱来调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是不正常的。从根本上来说,高考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改变,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都只是在原地打转。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仍停留在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的阶段。如果说硬件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育人氛围与教育底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而投入薄弱学校收效较慢。地方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向名校倾斜。
当下,学校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学校差距大,最大的差距是师资。
目前北京、武汉等地实行教师流动机制,让优秀教师不要停留在个别重点学校里。上海多个区县也探索试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走教”模式,即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组团去他校指导,实现优秀教师全区、全市共享。
深圳市教育局日前透露,2014年下半年将以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目标,出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指导意见,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百校扶百校”结对学校之间构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校长教师辐射带动作用,提高薄弱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据统计,全国已有22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并开展了改革试点。目前,各地主要形成7种方式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方式包括定期流动、支教、对口支援、教育联盟、走教制度、送教下乡及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到2013年底,全国已经有22个省的239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县国家督导认定。这些县通过校长、教师流动,使得本县域内小学、初中的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基本均衡。
不能忽视的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全国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地区校长教师交流的覆盖面不够广,交流的力度不够大,激励保障措施不够完善,个别地区的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效。
实事求是地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件难事,因为交流轮岗直接关系到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利益。“流动”处理不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相关教育从业人员表示,人员流动机制落实起来较为困难,应切合实际并符合教育自身规律,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为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新翠认为,要制定科学的流动方案,保证流动过程的合理、公正、公平、有序。教师流动到新的学校之后,面对新环境,可能带来福利待遇、交通住宿、孩子就学等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李奕认为,交流轮岗可以促使校际文化融合,但也需要注意各自长期积淀的特色校园文化。江苏省教育厅负责人说,将建立教师流动监督、补偿和考评激励机制。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局长苏永兴说,义务教育学校新任校长必须有在农村学校工作的经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评省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和申报高级职称时,须具有在交流学校的任职经历。
据悉,教育部正在制定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让参与交流者经济上受到优待、精神上受到鼓励、地位上得到彰显、事业上得到发展。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措施。据悉,这项工作进展迅速,已经广泛征求了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将于近期出台。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介绍,这次师资流动改革侧重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强化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总而言之,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绝不该是优质学校师资流动和生源的稀释化,更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要靠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承认差异和层次的存在,以更科学的办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教育投入、资源分配制度,鼓励和推动老师、校长们努力办出适应不同学生群体、富有教育追求的好学校。
国外视野:
美国:享受学区房的就学福利 并不一定要购房
很多美国人认为学区制度相对公平——社区的教育质量由居民买单。
在美国,所有的居住区和广州一样,也有相应的学区划分。学区所在学校的名声,决定了学区所在地房价的高低。一模一样的两所房子,在好学区和差学区的价格甚至可能相差一倍。
以纽约为例,当地教育部门每年公布学校排名,家长可以这份排行榜选择,排名通常有3个指标:学校环境,其中包括学生出席率,占总分15%;学生表现,其中初中和小学根据学生英语和数学州会考成绩衡量,而高中则根据学生毕业率衡量,占总分30%;学生进步,包括学校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和历史等科目取得进步,占总分55%。
在美国享受学区房的就学福利,并不一定要购买房屋。只要租房在学区、家长能提供在学区居住时使用的水电费账单、信件地址或者与房东的租房合约,子女就可以就近入读名校。而假如学生入读后,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搬家,学生依然可以在那所学校读书,政府还常常借助“黄色校车”、或者免费公交等方式,让贫困学生免费乘车、普通学生半价乘车。
虽然学区房存在,但很多美国人认为学区制度相对比较公平——社区的教育质量是由社区居民自己买单的。在美国买房,每年要交1%-3%的地税,租房时也等于要支付这笔费用,每户缴纳的地税基本上由地方政府投入到本区的学校和公共设施上。如果一个家庭有2-3个孩子,买一套学区房虽然要交不菲地税,但可以享受较好的公立学校,相比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要合算得多;此外,学区房基本不会贬值,不少家庭等子女完成教育,都会卖掉学区房,换到同样环境优美、面积更大的房子里住。
韩国:为租学区房,宁可卖住房
韩国父母们与中国父母们一样,为了能够将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而绞尽脑汁。
韩国人都认为首都首尔市的教育水平高于其它地方城市,而在首尔市,人们普遍认为江南地区的教育氛围好于其它地区,因为江南地区有最好的课外学习班,学生们学习氛围深厚、竞争激烈。正是因为这种“地区差异”,“孟母三迁”的故事在韩国绝非个例。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韩国许多家长会从地方城市搬到首尔居住,正是因为教育和就业上的优势,使首尔地区聚集了韩国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由于租房居住也享有在该地区入学的同等资格,因此,在首尔,你常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卖掉自己居住的房子,用这笔房款到教育水准较高的江南地区租房居住,以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在江南地区读书。这也造成了教育水准高的地区的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
正是因为存在着教育的地区差异,韩国政府为了防止在小学升初中问题上出现恶性竞争,主要采取小学生的随机投放与老师的定时调动这两种举措来统一初中教育,实行升学“平行制”的教育改革。
小升初时,实行统一的平行式“全盘端”的入学方式,基本不需要考试。升学原则是将邻近不同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名字全部输入电脑,由电脑随机放到附近的不同中学。而韩国教育法规规定,在韩国的小学和初中,除了校长、教学主任等学校主要行政管理人员以外,普通的老师在一个学校执教6年后,必须调到附近同等的其他学校去执教,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老师的共享,也由此实现了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师资水平基本相近。因此在人们眼里,同一地区的初中没有好坏之分。
为了更好地体现初中教育公平性,韩国设立有私立小学、私立高中,但是禁设私立初中。此外,韩国还有“特殊初中”,比如国际学校,体育专门初中和艺术专门初中等专业性初中。由于其“特殊性”,“特殊初中”的入学方式有所不同,各自都设置了自己的入学标准,入学时按照自己学校的招生方式进行考试,吸收适合自己学校的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
韩国德成女中校长白英贤说,在韩国,初中没有所谓的名校,地区差异也只是因为部分地区在课外学习班等教育辅助设施上存在优势,但学校本身实际上没有差距。无论如何,韩国在教育上推动初中教育“平行化”和“平等制”,不但避免了升学中出现的腐败,也非常有助于韩国教育水平整体的发展。
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
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已实施了40多年,积累了诸多经验。
一方面,日本教师的流动制度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对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年限、流动待遇等等都有相关规定。另一方面,这一制度也体现了精细化和人性化,如规定任教不满3年的教师,57岁以上60岁未满的教师等不予流动,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工作能力、专业发展和生活状况。(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 羊城晚报 天津日报 中国广播网 现代快报 广州日报 中国教育报 国际先驱导报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