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资源,少资金,无优势 看贫困村如何作茧“自富”

14.09.2015  09:05

      □肖慈旭 特约通讯员 许鹏
    富顺县飞龙镇促进村,是一个缺资源无优势的贫困村,招不进人才引不进资金。为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村民们在政府扶持下自己培育、壮大、延伸桑蚕特色产业链,作了茧不仅没有“自缚”,却精彩演绎成了“自富”。
穷则思变 壮大特色产业
    初秋时节,在距富顺县城50多公里的促进村,漫山遍野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桑树。在村委会对面的村养蚕专合社专用大棚里,几名中老岁女村民正从塑料蚕簇上麻利地摘下蚕茧,地上的簸箕里放满了雪白的茧子。“这是养的正秋蚕,已经可以卖钱了。马上要养晚秋蚕了。”村民们说。
    有1092户3968人的促进村,由于地处偏远、土壤贫瘠、缺乏产业,5年前人均纯收入仅2000多元。为改变贫穷面貌,镇上组织该村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本县和外地产业发展好的乡镇进行考察,转变发展理念学习先进经验。经过综合分析并结合本村一直具有栽桑养蚕传统的实际,村上决定发展壮大这一产业。虽然以前全村有不少人养蚕,但都是利用仅有的几十亩品质不好的四边桑,每年养蚕100多张,总收入不超过5万元。
    为此,镇上出钱购回桑种、提供薄膜,村上组织村民自己育苗,很快在全村发展集中成片小桑园200多亩。村里成立了由14名具有多年栽桑养蚕经验的村民组成的嫁接队伍,对新育成桑树进行嫁接,改进桑树品种,提高桑叶和养蚕品质。
    随后,镇上先后投入80多万元,为该村修建抗旱水池和产业道,整治堰塘和囤水田,对村民建设专用养蚕大棚每个补助1.25万元,目前全村建成大棚50个。同时,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村进行培训。为壮大产业,2012年村里成立养蚕专合社,免费指导村民科学养蚕,建小蚕共育室,统一消毒防病、组织销售。在专合社带领下,全村发展集中成片桑园2400亩,800多户村民养蚕,在家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预计今年全年养蚕可达2500张,总收入300多万元,蚕农户均收入3700多元。
变废为宝 延伸产业链条
    全村桑树增加,桑枝条也多了,2400亩桑园年产枝条5000吨,村民们用来烧火做饭后仍大有剩余。镇村干部到外地联系纸厂,但因包装不便和运费高而放弃了。后来又到外地取经并引进桑枝育菇技术,在本镇建立起了蘑菇厂。现在该村一年卖到蘑菇厂的枝条产值达120多万元,蚕农户均收入1500元。
    年近60岁的十四组村民伍兴华,以前全家生活条件比较差。镇上补助钱帮他建了1个小蚕共育室和2个饲养大棚,每年养蚕40多张、卖枝条10多吨,收入可观,他为两个儿子各修建了一座楼房。
宝上加宝 产业再生效益
    在栽桑养蚕业产生显著成效后,镇、村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利用大量桑园进行林下养殖。2012年以来,全村300多户蚕农养鹅10余万只,总产值超过6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养蚕专合社理事长韦从彬说:“鹅是草食、喜阴禽类,桑园养鹅既除草又肥树还增收,是值得推广发展的产业。
    “我们村就靠自己探索发展的桑蚕、桑菇和桑鹅产业链,把经济搞上去了。”村支书周棋介绍,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5年前的2000多元上升到6800元,预计今年可达8200元。另外,建成村组水泥路18公里,每个组通了泥结石路,并计划今年全部建成水泥路;近几年改造危房200余户,全村90%以上修建了楼房,400多户村民买了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