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话剧 “五花八门”悄悄火

26.03.2015  17:45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吴晓铃) 3月27-28日,开心麻花系列舞台剧《羞羞的铁拳》将在锦城艺术宫上演。没有任何媒体宣传,该剧票房达到了8成以上。

翻开成都各剧场演出时间表,仅4月至5月,先后就有《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鬼吹灯》等多部舞台剧来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小成本制作。

喜欢舞台剧的观众不难发现,最近两年的成都舞台,诸如《雷雨》、《茶馆》等大制作、明星多的作品已鲜见踪迹。相反,票价不高、风格多变的小成本话剧却渐受观众追捧。在经历了浮夸的追星阶段,舞台剧渐渐回归以内容和品质吸引观众。

市场:明星牌不灵了

2000年,梁冠华、濮存昕领衔主演的《茶馆》,在锦城艺术宫连演4场,一票难求;2005年,濮存昕主演的《雷雨》来蓉,两场爆满……不少观众迄今仍记得当年话剧打明星牌创下的骄人业绩。

然而,明星版话剧往往投入巨大,走市场并不保险。成都演出商向君介绍,排演一部作品,邀请明星再加上服装、舞美等成本,动辄就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巡演时成本高昂,极易让演出商亏本。以刘晓庆的《风华绝代》为例,这部精心制作的话剧由于登台演员多、舞美豪华,巡演一场成本超过30万元。在一线省会城市,观众可以为五六百甚至上千元的高价门票买单,但在二线城市,观众未必就舍得掏腰包。据媒体报道,该剧在河北保定巡演时,门票收入“寥寥无几”,演出商无奈地“赔本赚吆喝”。

然而,明星演员在影视圈闯出名,并非等于话剧功底也很深厚。随着某些明星演员在话剧舞台上“失声”,或者举手投足被同台的专业演员映衬得无比业余,口胃渐刁的观众便再难对明星话剧生出好感。

剧目:风格和题材五花八门

一边是伪繁荣的明星话剧让观众“审美疲劳”,另一边,小成本话剧却因其五花八门的风格和题材,以及亲民的票价,渐渐吸引着年轻观众。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小成本话剧,题材堪称五花八门。既有“开心麻花”系列的爆笑剧,也有“盗墓笔记”为代表的悬疑剧,另外诸如《醉生梦死》之类的黑色幽默题材,以及以孟京辉为代表的先锋实验话剧也层出不穷。其表现手法完全区别于传统话剧。2014年7月来蓉的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一桌一椅就是全部道具,主演一个人撑完全场;即将于今年5月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把吸血鬼跳“僵尸舞”搬上舞台,同时融入了波普文化、拼贴艺术、哥特风和重金属摇滚。一个400多年前的故事,画面不时穿越为现代都市……

四川省演出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刚表示,现在的话剧市场,观众早已从60后70后变成80后90后,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高、收入中上,既关注探讨生命意义这类宏大的命题,更愿意把观剧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最近几年,孟京辉作品因为台词“具有尖锐的诗意与强烈质感”,已经在文青中拥有一批铁杆粉丝;而像《蒋公的面子》这种探讨人性的作品,也开始征服有思想的观众群体。

大约两三年前,锦城艺术宫开始针对年轻观众的市场引进多种风格的小成本话剧,事实证明效果非常不错。“没有明星的出场费压力,再加上制作简单,有的剧目演出一场只需几万元。即使票价不高,仍有赢利空间。”锦城艺术宫工作人员说,像《夏洛特烦劳》、《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小成本话剧,口碑好、票房佳,已经是多次来蓉。

制作:回归到以故事吸引观众

事实上,除了不请明星、舞美简约以外,大多数小成本话剧的质量并不差。

去年11月来蓉演出的小成本话剧《驴得水》,由于讲好了一个借古讽今的故事,不仅短短一年全国巡演数十场,剧本还被百老汇看中,打算改编成英文版在百老汇长期上演。而《驴得水》制作方至乐汇,所有产品几乎全是小制作。“小制作的话剧,往往能够回归到以故事吸引观众的戏剧之本。”至乐汇负责人孙恒海告诉记者,他的制作人不仅要负责挑到好剧本和导演,还要负责在选人时砍价。因此,剧社作品从未超出过预算,也保障了赢利空间。    

3年前曾来蓉演出的话剧《唐伯虎点秋香》,制作方上海小韦伯剧团只为这部戏投入了25万元。他们在内容上狠下功夫,结果几年来话剧演出90多场,票房收入达到300万元左右。

事实上,百老汇、伦敦西区等演出产业发达的聚集区,小制作的舞台剧仍是发展基石。英国知名舞台剧《战马》,几年前的制作费用只有20万英镑。直到它一炮打响后,英国国家剧院才将它打造为不同版本的商业剧目。孙恒海认为,大制作的舞台剧或许容易拿奖,让作者名利双收。但动辄数百万元的投入,极容易导致亏本。

提升:谋求艺术和商业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小成本舞台剧还有另一个标签:“标新立异”。

向君告诉记者,当孟京辉以“先锋”的姿态在商业市场攻城略地,一批年轻的导演们便开始单纯玩弄起“反传统”、“超现实”的概念。“但是只有先锋的噱头而无作品内涵的庄重,只会导致观众越来越少。

这种先锋、另类的作品,这些年并不少见:在舞台上骂脏话、表现性爱,手法之出格让人大跌眼镜。

幸运的是,更多话剧已经理智放弃了这种特立独行,转而谋求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赢。至乐汇的《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六里庄的艳俗生活》等多部作品,叫好又叫座;青年导演李伯男打造的都市情感系列作品,则对都市生活展现了不俗的洞察力。

最近几年,聚橙网连续在成都引进了《醉生梦死》、《驴得水》等多部小成本话剧,口碑不俗。“我们不能小看观众的水平。”聚橙网资深运营人士孙星认为,也许搞笑、游戏等作品能一时吸引观众带来快速回报,“但观众品位会不断提升,人们还是希望走出剧场时能有所思考和回味,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长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