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为保证指数样本的代表性,邮储银行充分调动行内资源:通过制定专项激励考核机制,让3.9万个实体网点、3.5万名信贷经理,参与到指数数据的采集工作中,建成了覆盖全国近75%县域地区的小微企业样本库,每期指数实际样本抽取数量不少于2500户。
经济日报社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5日在京联合发布“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2015年4月,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7.2。2014年5月份以来,小微指数总体趋势向下运行,且大部分时间维持在50以下,反映小微企业市场受宏观经济减缓影响,市场供求持续萎缩。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这一指数通过对六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七大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的小微企业进行调查,利用小微企业八大指标(市场指标、绩效指标、扩张指标、采购指标、风险指标、融资指标、信心指标、成本指标)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从5月开始,该指数将于每月初连续发布,包括宏观总指数和六大区域、七大行业、八大指标各分项指数。
在指数首次公开发布会上,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表示,小微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事关千千万万企业家的破茧而出,事关科技创新力量的茁壮成长,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有关的指数都关注于中小企业,而反映小微企业运行发展的指数十分缺乏。目前各家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加强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而且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与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们感到,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十分重要,十分迫切。小微企业金融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徐如俊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日报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走到了一起。经济日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历史阶段,都以舆论的力量助推相关领域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在国内网点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客户最多的银行。作为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一直致力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方面,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我相信我们共同努力打造的这份指数,将对小微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抓住发展机会提供支撑,在我国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数量多、分布散、单体规模小,客观上造成了小微企业的生态状况难以被全面准确地反映,给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和配套服务带来制约。与其他机构相比,邮储银行的实体网络分布广、服务小微人员多,也拥有更庞大的小微客户群,最应该、也最具备条件承担起反映和传递小微企业发展信息的任务,这也是邮储银行践行普惠金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据悉,截至2014年底,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00多亿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3万亿元,有效解决了1200万户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指数的发布,可以更加生动地追踪和展示小微企业群体生态趋势,用一种更为科学完备的方式,描述和揭示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以‘数据依赖’取代传统小微企业服务的‘经验依赖’,为小微企业确定自身发展路径、政府决策宏观政策导向、社会机构健全小微企业服务,提供更强有力的参考。”李国华表示,通过这一指数的发布,可以让社会更直观地把握小微企业经济运行的“信心”,推动社会“信息”、“信用”体系的持续完善;更有效地带动小微企业的服务“创新”,为小微企业的“创业”、“创富”提供愈发有力的支撑。
在发布会现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介绍了指数本身的特点和采集编制方式。他表示,“围绕大样本、广覆盖、高时效的核心要求,邮储银行与经济日报联合权威专家机构经历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测试调整,力求指数编制的理论基础与架构体系科学严密。”
据介绍,为保证指数样本的代表性,邮储银行充分调动行内资源:通过制定专项激励考核机制,让3.9万个实体网点、3.5万名信贷经理,参与到指数数据的采集工作中,建成了覆盖全国近75%县域地区的小微企业样本库,每期指数实际样本抽取数量不少于2500户。
为确保指数体系的完备性,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课题组搭建了“6+7+8”的三维拟合结构:以六大区域为抽样的“地域横坐标”,以七大行业为抽样的“产业纵坐标”,再通过八大分项指标,全面勾勒小微企业的运行态势与发展状况。
为保障指数处理的及时性,数据采集团队探索引入了智能化、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实现了从电子问卷访谈、影音实时传输,到GPS辅助核证的样本采集全流程智能化,有效提升了数据统计分析效率,确保了指数信息能够按月采集发布,填补了国内现行小微企业类指数发布的月度周期空白。
为强化指数数据的可靠性,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课题组多方收集和吸收了专业领域对小微企业状态的判断成果:在指数的设计、编制、调测、评估各个环节,多次延请来自统计部门、财经院校、咨询机构的专家学者分析论证;将结果与权威宏观经济数据反复比对分析,进行多轮纠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