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精准方略 决胜全面小康——写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5周年之际

05.11.2018  04:23

 

□新华社评论员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脱贫攻坚各个战场上,激荡起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5年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扶贫脱贫工作对准深度贫困地区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以精准施工落实各项部署,取得显著成效。今天的十八洞村,已由一个人均年纯收入仅1668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人均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在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十八洞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近7000万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精准扶贫方略,创造世界瞩目的减贫奇迹,也为人类反贫困事业贡献管用的“中国经验”。
    脱贫攻坚犹如爬坡翻山,越往后越难。深度贫困地区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面对各不相同的致贫原因、家庭状况、生产条件等复杂情况,大水漫灌难有效果,大而化之不起作用,唯有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拿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办法,下足绣花的功夫,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把握精准要义、念好精准“真经”、做好精准文章。脱贫攻坚蛮干不行,必须实事求是、扎实推进。围绕“六个精准”,切实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聚焦发力,才能有实效、见成效;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施 “五个一批”工程,才能吹糠见米、水到渠成;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才能汇聚起从上到下齐心攻坚的强大合力。
    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没有严明的纪律和过硬作风是不行的。脱贫攻坚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干。从确定2018年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到党的历史上首次全面展开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扶贫资金违纪违规使用等问题加强执纪问责,为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一线真抓实干,取得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