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招生考试15条“红线”逐个睇

12.03.2014  11:23

初中学校在小学毕业考试前进行 招生 ,包括在小学毕业考试之前以签订录取协议或承诺录取等形式预录小学毕业生的,但经批准的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除外。

  现状分析:提前招生和发放录取通知书、签订录取协议,以前一般发生在公办初中。这类学校提前进行择校考试,然后要求学生签订录取协议。去年,部分民校开始提前招生,也带来许多问题和压力。

  未来分析:教育部门近两年一直在规范各类学校的招生时间,要求初中学校在小学毕业考试之后进行招生。目前民校和外国语学校取得共识,都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第9条:初中学校在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时进行文化科测试的,以及对获得体育、艺术特长生升学资格的学生未按规定在本校和毕业学校进行公示的。

  现状分析:根据规定,初中学校在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时只能进行体育和艺术方面的技能测试,但在实际操作中,初中学校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要求。

  未来可能:今年广州市高中招收特长生的上限为4%,初中招收特长生的上限为16%。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未来特长生之路将更难。

  第10条:初中学校劝导初三毕业生放弃参加中考,或干预初三毕业生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志愿的。

  现状分析:干预初三学生填报志愿,是多数学校的惯用手法,尤其是完全中学。

  未来可能:干预学生填报志愿的做法,很难在短时间内治理,各个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各个学校也会肥水不流外人田。此次出台办法,有利于那些没有初中部,或者初中部不强势的高中学校。

  第11条:中小学校将各类学科竞赛成绩、“奥赛”成绩、社会艺术考级、特长评级等与招生录取挂钩,或作为加分奖励、升学依据的。

  现状分析: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教育问题。小升初时,“奥赛”成绩往往可以获得免试录取或加分奖励,“广州市三好学生”、“广州市优秀少先队员”、“广州市优秀学生干部”等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升学奖励。

  未来可能:随着“免试面谈”在小升初的实施,各类学科竞赛成绩和“奥赛”成绩的作用,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越来越重要,这是学校在没有考试成绩的参考之下,迫不得已的做法。各类竞赛成绩未必都会写在招生简章里,但一定写在面试官的心里。

  第12条:中小学校突破办学层次、超规模、超班额招生的。

  现状分析:《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超规模、超班额招生多见于少数民办学校。

  未来可能:少数民办学校为了利益,存在突破办学层次、超规模、超班额招生的现象,但对于优质民办学校,数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质量。

  第13条:公办中小学未经市教育局认定擅自以外国语学校名义招收特长生或以外国语特色名义进行招生的。

  现状分析: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公办外国语学校特色办学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2015年起,未被认定为外国语特色的学校,不得以外国语学校名义招收特长生或特色招生。

  未来可能:现在广州市公办外国语学校有11所,去年年底,有9所通过特色认定,2所没通过。可以预见,未来外国语学校招生将会更规范。

  第14条:公办中小学接收民办学校学生就读,形成“校中班”的。

  现状分析: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必须符合“四独立,两分离”的要求,国家明确规定,制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和收费的行为。禁止公办学校以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或举办民办校中校等方式,按照民办学校的收费政策,向学生收费。

  未来可能:近年来,个别名校招生时先以其民校的名义招收若干个班,此后根据成绩高低,择优选择1~2个重点班,同时把重点班挪到校本部上课,为其高中培养生源。未来,这会成为治理的重点。

  第15条:其他行为干扰招生工作秩序、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

  现状分析:从过往的经验来看,非政策借读生是干扰招生工作秩序的一项重要因素。所谓非政策借读生,简单来说,就是不是合法渠道的借读生,他们学籍在一处,人在另一处,非政策借读生的大量出现,破坏了招生公平。

  未来可能:随着明年小升初实行“免试面谈”,业内人士预计,可能会有更多的“条子生”出现,这是学校可能会面临的招生新形势。